解鎖糧油單産提升的“科技密碼”-新華網
2025 01/07 11:25:07
來源:兵團日報

解鎖糧油單産提升的“科技密碼”

字體:

解鎖糧油單産提升的“科技密碼”

——新疆農墾科學院助力兵團農業高質量發展觀察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紮實推進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當年,新疆農墾科學院在兵團創建百畝示範田25個、千畝示範方9個、萬畝示範片8個,組織專家圍繞單産提升開展科技指導和服務,帶動各師市糧油等主要作物實現均衡增産。收穫時節,喜報傳來:兵團2024年糧食單産、總産水平再創歷史新高。創造這樣的好成績靠的是什麼?本報全媒體記者日前走進新疆農墾科學院和田間地頭尋找答案。

  以“提單産”為切入點,篩選推廣一批高産優質品種

  隆冬時節,麥田雖已被積雪覆蓋,但六師奇&農場二十二連種植戶閆軍隔幾天就會去麥田裏走一走、看一看。

  “從冬小麥播種到土地上凍,農業專家來了好幾趟,出苗情況不錯,今年爭取再獲豐收!”2024年,就是在這片麥田裏,閆軍種植的冬小麥平均畝産873.22公斤,創造了新疆冬小麥當年高産紀錄。

  “好種出好苗。我家種植的小麥品種是新疆農墾科學院專家根據土質和氣候精心挑選的,種出的小麥穗子大、籽粒飽、色澤好。”閆軍告訴記者。

  種業是現代農業的“芯片”。近年來,新疆農墾科學院專家團隊針對兵團農業生産現狀,積極推進作物育種工作,選育出一批小麥、玉米、大豆等糧油作物新品種,創造多項玉米、大豆栽培全國超高産紀錄。2024年,一大批耐密抗逆、抗倒伏、易機收的主導品種進入兵團各墾區田間示範、推廣,不斷提升糧油作物增産潛力。

  2024年9月,在八師一四七團高産示範田,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自主選育的“新大豆23號”百畝方和千畝方平均畝産分別達439.17公斤、400.05公斤,雙雙創下全國大豆大面積單産紀錄。

  “該品種具有高産、高油、耐密植、抗病等特點,同時採用大豆膜下滴灌寬窄行精量點播高密度種植模式,大豆單株結莢多、粒數多、粒重較高,為大面積高産創建打下了基礎。”新疆農墾科學院作物研究所所長、國家大豆産業技術體系石河子綜合試驗站站長戰勇介紹。

  種子雖小,意義重大。為了培育出優質高産、適宜兵團規模化推廣種植的大豆新品種,新疆農墾科學院大豆創新團隊大量收集、鑒定種質資源,開展雜交組合配置、新品種的引進和選育工作。目前,團隊選育及引進的多個大豆高産品種在生産中得以廣泛應用,大豆種植區域擴大到兵團124個團場。

  “我們不僅要推廣好的品種,還要投入更多的力量選育良種,為糧、棉、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提供更有力的品種支撐。”戰勇&&。

  以“創高産”為着力點,集成一批高産栽培技術模式

  “方圓幾十里的種植戶都來現場觀摩,看了都説也要這麼種!”回想起2024年11月15日測産現場的場景,一師二團職工張培福一臉自豪。

  2024年,兵團全面開展糧食高産創建和示範推廣工作,提出打造“冬小麥+復播玉米”周年“2噸田”目標。新疆農墾科學院積極行動起來,在一師阿拉爾市和三師圖木舒克市打造了1.6萬畝示範田。

  張培福的承包地就是新疆農墾科學院與一師農業科學研究所聯合創建的麥後復播玉米示範田,到秋收時,這片土地復播玉米平均畝産1027.58公斤,加上頭茬種植的冬小麥平均畝産821公斤,全年平均畝産達1848.58公斤,創造了新疆“一年兩熟麥玉連作”高産紀錄。

  高産田是如何種出來的?新疆農墾科學院科技服務與成果轉化處處長、研究員段震宇説,示範田集成了優選品種、北斗導航、矮化密植、精準化控、幹播濕出、滴灌水肥一體化等關鍵栽培技術,其中多項技術係新疆農墾科學院首創。

  為破解麥後復播作物積溫有限、適宜高産品種欠缺、免耕機械不配套、低損收穫機械缺乏等制約增産的一系列難題,新疆農墾科學院組織作物、農機、水肥、植保等團隊聯合攻關,最終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復播作物高産栽培技術模式,為南疆地區大面積示範應用提供了紮實的技術儲備。

  2024年,新疆農墾科學院還重點推廣了以“單粒精播、矮密早寬、縮行增密、水肥藥一體化、全程機械化生産”為核心技術的花生高産技術模式,冬小麥縮行增密、化學調控、精準水肥、“一噴三防”高産技術模式,小麥+復播大豆、小麥+復播玉米等高産栽培技術模式,積極探索農作物增産新路徑。

  為了讓新技術、新理念在田間地頭落地生根,新疆農墾科學院選派77名科技特派員深入兵地農業生産一線,示範推廣農業新技術、新成果、新品種200余項,推廣輻射面積80余萬畝;掛牌科技示範基地82個,帶動科技示範戶1764戶,培訓職工群眾1.5萬餘人次。

  以“高性能”為突破點,持續研發升級農業機械裝備

  1月2日,走進六師芳草湖農場合盛昌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殘膜加工廠房,只見一捆捆殘膜整齊碼放在地上。“這些都是2024年秋收後從地裏收回來的殘膜,也是我們的生産原料。我們的生産線有‘秘密武器’,全程不用一滴水,就能將廢舊殘膜變成塑料顆粒。”該合作社理事長楊龍介紹。

  楊龍口中的“秘密武器”,就是新疆農墾科學院自主研發的回收殘膜幹法清理加工關鍵技術。採用這一技術,將殘膜捆破碎、多級拋切、無水除雜、幹法自“熱”成粒後,可實現白色垃圾“變廢為寶”,推動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實現糧食高産穩産,推廣運用現代化的農機裝備和技術是根本。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科研團隊在農機農藝配套上狠下功夫,着眼産業急需、職工群眾急用,分區域、分産業、分品種大力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

  在棉花領域,重點開展新型精量播種機、高效噴霧機、殘膜回收機等先進裝備的研發與改進優化,依託棉花全程機械化科研基地,研製出電驅式播種風機、自走式植保機器人等新型設備。

  在麥後復播領域,積極開展玉米、大豆等免耕播種機械的研發,致力於實現小麥收割後不翻地直接播種玉米、大豆等復播作物,省去澆水造墑、犁地等環節,結合滴灌技術,可提前播種期10天左右,將光熱資源盡可能多地“留”給農作物生長,以提高作物産量和品質。

  此外,大馬力配套犁、北斗衛星導航BDC自動駕駛系統、精密播種作業信息化技術、精量化測土配方施肥等一大批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也已在農業生産中得到廣泛應用,推動兵團種植業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超過95%,居全國領先水平。

  “我們將繼續發揮自身優勢,整合力量資源,深入基層一線,圍繞農業需要解決什麼問題、職工群眾需要什麼技術,研發和推廣新科技、新農機、新農藝,為兵團農業高質高效發展注入不竭動力。”新疆農墾科學院黨委書記魏建軍説。(陳琼 通訊員 刁建新)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