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工程技術人員克服艱難險阻,和巴基斯坦共同修建了一條公路——喀喇崑崙公路。這條綿延1032公里的跨國公路,北起喀什、南至巴基斯坦北部城市塔科特,穿越喀喇崑崙山脈、興都庫什山脈、帕米爾高原、喜馬拉雅山脈西端,經過中巴邊境口岸紅其拉甫,將中巴兩國緊緊相連。
1966年至1978年,先後有1.8萬餘名中國施工人員參加這條公路建設,其中,兵團分兩次派出1.3萬餘人參加紅其拉甫達坂至哈利格希、哈利格希至塔科特路段的建設任務。
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喀喇崑崙公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跨境公路,所經路段聳立着11座海拔超過7000米的高大山峰,氧氣稀薄,雪崩、山體滑坡、落石、泥石流、地震等地質災害時有發生,要在這樣的惡劣地質條件下修路,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然而,面對極其惡劣的施工環境,兵團築路隊的全體隊員沒有退縮,克服了高山反應、酷暑嚴寒、岩石坍塌甚至斷水斷糧等常人難以想象的重重困難,冒着無時不在的危險,付出了生命代價,最終圓滿完成了公路建設任務,將天塹變為通途。
施工過程中,隊員們常常要將繩子拴在腰上,將自己吊在幾十米高的懸崖峭壁上作業,用鋼釬、大錘打眼放炮,在半山腰上開鑿出凹槽,這樣的施工作業往往一次要持續數個小時。而隊員們的身下,就是觀之令人頭暈目眩的懸崖峭壁和咆哮河流。
許多施工路段由於交通不便,築路隊隊員們長年吃不上青菜,一年四季只能吃罐頭,偶爾見到一些綠菜,大夥們高興得就像過年一樣。因為高原空氣稀薄、沸點低,要用高壓鍋才能勉強把飯做熟。
無論春夏還是秋冬,隊員們只能住在帳篷裏。夏季,這裡平均氣溫在40攝氏度以上,蚊子多、毒性大,無論天氣多熱,就算是白天,每個人也要用紗布把頭臉蒙起來,以防蚊蟲叮咬。到了夜晚,悶熱難耐、無法入睡,隊員們就用冰涼的河水噴灑在帳篷頂部降溫去暑。築路隊員穿的棉衣破爛不堪,鞋底磨破了,即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也沒人叫苦喊累。
到1978年,依靠工程施工人員的頑強拼搏和不懈努力,中巴公路全線完工順利通車,從此打通了兩國人民交往交流的重要通道。
在這條公路修建過程中,因岩崩、泥石流、坍方、滑坡等自然災害,許多中國建設者壯烈犧牲。為緬懷壯烈犧牲的築路英雄,巴基斯坦吉爾吉特市修建了一座中國烈士陵園。自此,英魂長眠於此,守護着這條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築成的“英雄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