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記者從新疆生産建設兵團第五師八十八團團部出發,驅車80多公里前往卡昝河民兵哨所。車行不久,但見沿途積雪未融、鮮有人跡。
卡昝,哈薩克語意為“鍋底”。卡昝河民兵哨所所在地平均海拔2600米,平均氣溫在零下10攝氏度左右,一年四季大風不斷,當地素有“六月春天到,八月雪花飄;一年四季風,天天穿棉襖。”的説法。

“來到卡昝河民兵哨所的第一課,就是學習賽力克·庫馬別克一家人的先進事跡。”哨所民兵劉航告訴記者,身邊的榜樣,是引領哨所民兵堅守崗位、默默奉獻的強大動力。
從剛學會走路開始,賽力克·庫馬別克就跟隨父親巡邊。2006年11月,父親因病去世前,把馬鞭交到賽力克·庫馬別克的手上,對他説:“護邊崗位不能一天沒人,你要代替爸爸守好山口,這是我們兵團人的責任和使命。”

那一年,賽力克·庫馬別克24歲。從那一刻起,這個年輕人毅然接過護邊的接力棒,帶着妻子和兒子,像父親那樣早出晚歸、風雨無阻,守護着祖國的邊境線。

在當地牧民和職工群眾心目中,賽力克·庫馬別克的家就是溫暖的“卡昝生活服務站”。牧民轉場時,都會把生産生活物資先運到他家裏,請他幫忙照看,然後再下山趕羊。
多年來,賽力克·庫馬別克始終堅守在邊境線上,無論嚴寒酷暑、風雨交加,他都堅持每天巡邏執勤,多次成功發現並阻止非法越境行為,為維護邊境安全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現在,護邊員的生活和工作條件越來越好了,泥濘的山路變成了平坦的柏油路,一年四季也能吃上新鮮蔬菜了,護邊員還都配發有對講機、手機、望遠鏡等設備,對此,賽力克·庫馬別克心中充滿了對黨的感恩之情。

近年來,賽力克·庫馬別克一家人的感人事跡在當地乃至全疆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讚譽,他也獲得了諸多榮譽,但賽力克·庫馬別克的初心始終沒有改變,他語氣堅定地説:“我們兵團人是永不換防的哨兵,護邊是榮譽更是責任,我只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我會一直堅守,像父親一樣,守護好我們的家園,為祖國邊境安全貢獻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