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陽光熱烈而耀眼,在一師十二團二十一連的小麥試驗田邊,一師農業科學研究所糧食研究室主任楊志剛正帶領團隊開展小麥考種工作。
拿起小麥穗頭,楊志剛兩手來回搓動,張開手掌一吹,手心裏留下的便是一粒粒黃燦燦的麥種。“你們看,像這樣籽粒飽滿的麥種就是比較好的,要注意收集和加強研究。”楊志剛對團隊成員説道。
1988年,楊志剛從塔裏木農墾大學(現塔裏木大學)畢業後,和妻子田英傑一起到一師農業科學研究所從事小麥研究工作。懷揣着對未來事業的美好憧憬,楊志剛跟着老師洪家祿奔赴在田間地頭,不辭辛苦記錄一項項數據。可是,由於小麥課題組科研人員陸續退休,課題組面臨要解散的困境。
“小麥研究不能沒有人,課題組解散容易,再成立起來就難了,我要堅持下去。”2000年,楊志剛夫妻二人撐起整個小麥課題組,將實驗室搬到了一師四團。這裡氣候溫涼、土質良好,是種植試驗的好地方。循着抗病、抗倒伏、耐鹽鹼等育種目標,楊志剛從疆外引進種質資源,做了100余個雜交組合,他下定決心,要培育出適合南疆地區種植的兵團冬小麥品種。
在試驗過程中,楊志剛發現,雜交親本的父本和母本因生育期差異較大,花期不重合,無法完成授粉雜交。他便爭分奪秒搶時間,在返青期給晚熟的小麥加蓋塑料拱棚,形成局部增溫小環境,縮短晚熟親本的生育期,讓其能與早熟品種花期相遇,從而完成授粉雜交。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6年1月,“新冬55號”冬小麥品種通過審定。2021年,“新冬55號”以840.34公斤的畝産,刷新了自治區冬小麥高産紀錄;2023年7月,“新冬55號”又以畝産870.2公斤,刷新南疆冬小麥高産紀錄。“新冬55號”優質高産、抗逆性強的特性得到了廣大種植戶的認可,推廣面積逐年增加,現已成為一師阿拉爾市、溫宿縣等地的主栽品種,在南疆地區累計推廣種植600余萬畝。
在做好科研育種的同時,楊志剛還積極開展小麥科技服務。“只要我們有需要,楊老師就會來現場給我們進行指導。”七團農業和林業草原中心專業技術人員張慧説。
對新加入團隊的年輕科研人員,楊志剛毫無保留地傳授自己多年積累的經驗,精心指導他們開展試驗項目。
楊志剛明年就到退休年齡了,但仍然一門心思地撲在育種工作上。“只要職工群眾有需要,我還會繼續幹下去,讓種植戶多種糧、種好糧。”楊志剛語氣堅定地告訴記者。(兵團日報全媒體記者李和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