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團推動農田殘膜實現“綠色重生”-新華網
2024 07/09 10:58:39
來源:兵團日報

兵團推動農田殘膜實現“綠色重生”

字體:

攻克多項技術難題 構建閉環治理體系

兵團推動農田殘膜實現“綠色重生”

  從田間回收的混着泥土的殘膜廢料,被一台機器“吃”進去,變成可利用的粒料後,從機器另一端“吐”出來。整個過程不用一滴水,泥土就能被清理掉。7月8日,記者走進六師芳草湖農場合盛昌農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目睹了魔術般的農田殘膜加工過程。

  看著記者驚訝的表情,該合作社理事長楊龍介紹:“這套設備的核心技術叫回收地膜幹法清理加工法,由新疆農墾科學院自主研發。有了它,我們再也不用為‘白色污染’發愁了。”

  楊龍説的“白色污染”是指農田殘膜污染。白色的地膜能增溫保墑、抗旱節水,助力農業增産增收。然而,隨着地膜廣泛使用,其難回收、難降解、難利用等弊端日益凸顯。統計數據顯示,地膜在新疆和兵團應用面積超過5500萬畝,年使用量約25萬噸,夾帶塵土和雜質的殘膜每年回收堆存近100萬噸。

  “目前,農田地膜基本實現機械化回收,受技術、效益等因素制約,殘膜無法再利用,被廢棄堆放,未能從根本上解決‘白色污染’問題。”新疆農墾科學院機械裝備研究所副所長盧勇濤説。

  據了解,以往殘膜處理是濕法造粒,需增加清洗和粉碎次數除雜,耗電耗水量大,運行成本高,難以市場化推廣。

  解決殘膜“無處可去”這一“卡脖子”難題,不僅要算生態賬,還要算經濟賬。盧勇濤率領“回收地膜再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團隊,從拓寬地膜再利用範圍角度出發,創制出集多級拋切和除雜、自熱成粒等技術於一體的幹法清理加工裝備系統,成本降低、産值更高。

  楊龍算了筆賬,這套設備投資150萬元,是水洗造粒裝備的四成,年加工殘膜粒料超過500噸,每噸純利潤達1000元。

  殘膜粒料銷往何處?記者在石河子開發區銳益達機械裝備有限公司找到了答案。通過由新疆農墾科學院和該公司聯合研發的複合材料加工設備,一袋袋殘膜及棉稈粒料“華麗變身”,成為戶外步道板材。這套設備採用熱熔成型技術,將殘膜及棉稈粒料加工成道路隔離欄、載物筐等産品,讓“白色污染”實現“綠色重生”。

  “使用這套裝備系統,殘膜及棉稈粒料佔母料的95%以上,製作出的複合材料産品相較傳統産品性價比更高。”銳益達機械裝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竇鳳玲説。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高振江認為,“回收地膜再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團隊攻克多項關鍵技術、研發多個裝備系統,在兵團成功構建“地膜機械化回收——回收地膜幹法清理制粒——複合材料加工”農田殘膜污染閉環治理技術體系,為推進農田殘膜污染全鏈條治理提供了新方案。 

 

【糾錯】 【責任編輯:周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