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增加“含綠量” 提升“含金量”

作者: 馬雪嬌    來源: 兵團日報    日期: 2023-12-14

  生態就是資源,生態就是生産力。綠色之於兵團,是防風治沙的綠色屏障,也是産業轉型、可持續發展的不竭動力。多年來,兵團堅持生態優先、綠色崛起,充分挖掘綠色資源潛力,積極轉變增長方式,做好現代農業、特色産業、全域旅游三篇大文章,推動生態建設與産業發展齊頭並進,激活了綠色經濟,增強了職工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種養循環,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兵團種植、養殖業規模龐大,一面是産品豐富,另一面則是有機廢棄物産生量大,給生態環境帶來不小壓力。如何無害化處理有機廢棄物?

  綠色種養循環給出了答案。近年來,兵團積極探索糞肥還田模式,引進了一批有機廢棄物處理企業、有機肥生産企業,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改善土壤地力,減輕農業面源污染,種養循環,促進農業綠色低碳發展。

  12月9日,在九師團結農場欣源養殖專業合作社,糞污通過標準化集中處理變成優質有機肥,再通過水肥一體化滴灌系統就近還田還園,既解決了養殖場糞污污染問題,又改良了土地,為農作物高産穩産奠定了基礎。

  “合作社年出欄生豬1.2萬頭,每年産生糞污3萬餘噸,以前怎麼處理是老大難問題。現在變廢為寶,真正實現‘污染源’變‘資源’。”該合作社負責人段建偉介紹道。

  畜禽糞污是“放錯地方的資源”,糞肥就近還田還園利用,打通了種養循環堵點,推動了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厚植農業綠色發展底蘊。

  去年以來,九師白楊市積極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在各養殖基地新建堆糞場、集污池、覆膜發酵場,大力推行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改造和集中收儲加工,構建種養循環發展機制,讓曾經的環保難題變成職工群眾的致富新路。

  “項目計劃建成年處理100萬噸糞污的畜禽糞污資源循環利用示範基地,投産後,師市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裝備配套率將達100%,畜禽糞污綜合處理利用率將達96%。”九師白楊市農業農村局局長李升介紹道。

  “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循環經濟,在九師白楊河市不是個例,可喜的變化發生在兵團各師市。今年以來,各師市統籌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種養結合、農牧循環的新型種養關係初步顯現。

  在六師共青團農場五家渠市合創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養魚不用換水,種菜不要土肥,不僅綠色無公害,還能節水節肥,實現了新型農業“一水雙收”。

  “利用養魚的肥水加上微生物菌劑改良土壤,我們種出的蔬菜長勢好,口感也好。同時實現了用活水養魚,這樣養出來的魚吃起來味道更鮮美。”共青團農場五家渠市合創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薛新偉告訴記者,“今年截至目前,合作社蔬菜銷售額達1000萬元、商品魚銷售額達600萬元。”

  做強林業産業,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

  初冬時節,正值冬果沙棘喜獲豐收之際,在八師一五〇團六連沙棘種植基地,連片的沙棘林染紅了雪原,採摘工穿梭於林間……

  一五〇團位於古爾班通古特沙漠邊緣。近兩年來,為進一步夯實生態本底,催生林業發展動力,探索“産林融合”模式,築牢生態安全屏障,該團借助特有的資源條件栽植沙棘,經過兩年的精心種植與管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正逐步顯現。

  目前,該團種植沙棘3000余畝,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不斷發展壯大沙棘産業,將“小沙棘”逐步做成“大産業”,走出了一條既能實現生態效益又能幫助職工群眾增收致富的雙贏之路。

  時下,十四師二二四團紅棗迎來銷售旺季,來自全國各地拉運紅棗的車輛絡繹不絕。

  “幾年前,這裡還是一片不毛之地,農作物種什麼賠什麼,如今荒漠里長出了一片片致富林。”二二四團八連職工劉明月説。

  二二四團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降水量小、蒸發量大,沙土保水保肥性能差。該團職工群眾在打造防風基幹林的同時,經過積極探索,選擇了兼具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紅棗樹作為主栽品種。如今,二二四團擁有挂果紅棗園15.5萬畝,出産的“和田玉棗”享譽全國。今年截至12月4日,該團累計銷售紅棗60589.3噸,2023年紅棗銷售額預計突破18億元。

  近70年來,兵團人在風頭水尾、沙漠戈壁創造了一個個綠色奇蹟,成功實現了人進沙退、再造“大漠綠屏”的壯舉。在收穫滿眼青綠的同時,也將林果業打造成可持續提現的“綠色銀行”,紅棗、香梨、沙棘、葡萄等林果品牌逐漸在全國打響,成為一張張“綠色名片”。

  “農文旅”融合,繪就“詩和遠方”生態畫卷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産力。如今,兵團積極推進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拓寬綠水青山轉化金山銀山的路徑,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帶動職工群眾增收。

  一場大雪讓四師可克達拉市銀裝素裹。眼下,寒意愈濃,卻無礙一波一波的游客到這裡感受河谷浪漫的雪景。

  近年來,四師可克達拉市堅持以綠蔭城、以水潤城、以文化城、以産興城的發展理念,全力將可克達拉市打造成生態旅游之城。目前,該師市已建成朱雀湖公園、濱河公園、學府公園等29個主題公園,完成綠化總面積19166畝,綠化覆蓋率達50%,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畫卷,吸引了很多外地游客。

  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今年以來,四師可克達拉市深入實施文化潤疆工程、旅游興疆戰略,促進“農文旅”深度融合,打造休閒養生觀光為一體的特色鄉村旅游産業。1月至10月,累計接待游客330萬人次,較上年同期增長62%;累計實現旅游收入14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67%。

  生態旅游是實現“兩山”轉化的重要路徑。

  昔年的“南戈壁”,今朝萬畝桃園一望無垠。近年來,十二師一〇四團在一片戈壁荒漠上,累計種植桃樹5000余畝,依託南山旅游黃金帶優勢,將桃園打造成首府及周邊市民每年賞花、品桃、避暑納涼的好去處,職工群眾的致富寶地。

  近年來,十二師黨委依託地處烏昌腹地的區位和市場優勢,緊緊圍繞“農旅結合、農旅共強、以農促旅、以旅興農”的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綠色有機林果業、特色養殖業等高附加值産業,打造農旅融合發展示範點,推進特色農業與休閒採摘、觀光旅游、健康養生等深度融合,做活農、文、旅、體、康融合文章,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目前,十二師3個連隊被評為全國鄉村旅游重點村,4條旅游線路被納入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6個景區被評定為國家A級旅游景區,星級農(牧)家樂達到15個。

  生態揚帆,綠潮涌動。近年來,兵團創新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千方百計把生態環境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把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低碳發展一體謀劃、集成推進,增加“含綠量”,提升“含金量”,實現生態美與産業強的雙向奔赴。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30026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