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南疆,棉海飄“雪”,清晨的微風中滿是豐收的味道。
三師四十五團二十五連的一處高標準農田裏,一台採棉機快速將棉花從棉稈上脫離,採摘、壓縮、打包一氣呵成,一個個“金蛋蛋”隨之“吐”出。一長壟棉花,只需幾分鐘便采收完畢。
這裡是全國聞名的棉花高産地。今年,四十五團種植13.85萬畝棉花。“綠色長城看兵團·環塔行”全媒體報道團隊一行從該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得知,今年團場棉花總産預計可達6.6萬餘噸,畝均增産35公斤以上。
四十五團位於塔克拉瑪幹沙漠西南緣,耕地面積19.3萬畝,過去經常遭受風沙侵襲。作為植棉團場,當風沙來襲時,最先受損的是植棉戶。如今,環境變好了,最先受益的也是植棉戶。
二十五連職工張培芳種了7年棉花,聊起當年種棉花的場景,感慨萬千。“以前,地膜被風沙刮跑,人追地膜是常態。現在到了夏天,地裏綠油油的。”她指了指棉田邊上的一片樹林,“都是這些樹的功勞。”
從2018年起,四十五團通過實施生態林修復、森林撫育、異地造林等項目,在條田邊、公路沿線,栽種了5000余畝林地100余萬棵樹。如今,梭梭、胡楊、白蠟、沙棗、楊樹、榆樹等20多個樹種遍佈團場,成為一道道綠色屏障。
林帶擋住了風沙,職工群眾才能安心種棉。團場環境好了,人的思路也活了。今年,棉花增産,價格也不錯,不少人卻不甘心只種棉花。四十五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主任于寧解釋,團場種了50多年棉花,産量和效益已接近最大化,加上這幾年棉花市場價格不穩定,尤其是去年棉價較低,部分連隊開始嘗試種植辣椒。
在四十五團四連的一塊食用辣椒地裏,記者看到,經風吹日曬,辣椒脫去了水分,變得深紅,在一片綠意中格外醒目。四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田繼明順手摘下一個辣椒,向記者展示:“南疆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種的辣椒品質很好。”説着,他咬了一小口辣椒:“好的辣椒有一股獨特的香辣味,不是單純的辣,還略帶一絲甜。”
“過去,這片地種植棉花,但産量不高。後來經過試種,發現這片地更適合種辣椒。”田繼明説,連隊曾嘗試在不同土壤條件的地裏種植棉花、玉米、小麥、辣椒、大豆,後來經過測産,發現有些地塊種植辣椒的效益要高於棉花。
棉花喜溫,對溫度和光照要求高,生長期長。辣椒不像棉花,生長期短。在農學專家眼中,下潮地更適合種辣椒。
2020年,四十五團積極推動連隊調整種植結構,在做好市場調查後,鼓勵土壤、地力等條件適宜的連隊種植辣椒。但是,習慣了種植棉花,職工群眾大都猶豫不決。
種了10多年棉花的四連職工宋玉剛做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不試試怎麼知道行不行!”為了讓更多職工群眾大膽種辣椒,團場從塔裏木大學、石河子大學等高校請來了農業專家,從防蟲、防菌到施肥,每個月都進行現場教學。
2021年,四連的棉花普遍減産,而宋玉剛種植的辣椒大豐收,還賣了個好價錢。職工群眾放下了思想包袱,紛紛開始翻新土地,種起了辣椒。
今年,四十五團種植辣椒1.5萬畝,其中,色素辣椒産量高、顏色正,深受市場歡迎,品質高的色素辣椒價格高達12元一公斤。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沙也能吃沙”。於寧説,團場打算明年將辣椒種植面積從1.5萬畝擴大到3萬畝,讓每一寸土地發揮出更大效益,職工群眾的日子就能越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