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增産增收,兵團如何讓糧倉更加殷實?

作者: 鄭婭莉    來源: 兵團日報    日期: 2023-10-25

  玉米兩次刷新全國高産紀錄,平均畝産1663.25公斤;春播大豆打破全國高産紀錄,平均畝産467.24公斤;冬小麥百畝示範方平均畝産818.69公斤、千畝示範方平均畝産787.74公斤、萬畝示範片平均畝産738公斤,三項指標均居全國第一,冬小麥6次打破新疆高産紀錄……近年來,兵團積極推進糧食高産創建和示範推廣,全面實施優質糧食工程,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貢獻兵團力量。

  今年,兵團夏糧種植面積、單産和總産均實現增長,單産、總産創歷史新高,總産達125.4萬噸,較上年增加18.1萬噸;小麥平均畝産466.1公斤,較上年增加4.7公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77公斤。

  目前,兵團秋糧正值收穫期,記者深入部分師市團場,探尋兵團糧食增産增收的“密碼”。

  穩政策穩面積,打牢穩産增産基礎

  對於種糧職工群眾來説,能得到實實在在的收益才是關鍵,怎麼讓“好收成”變成“好收入”?

  “國家實施新一輪千億斤糧食産能提升行動,要落實到種糧主體,激發種糧職工群眾的積極性非常重要。”兵團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孫洪波説,今年,兵團充分發揮惠農補貼“指揮棒”作用,將冬春小麥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標準提升至每畝230元,優先保障糧食生産用水,提高職工群眾種糧積極性,確保糧食産能提升行動順利實施。

  “今年我家種了80畝小麥,採用高密度種植、系統化調、水肥一體化、‘幹播濕出’等技術,平均畝産突破700公斤,比去年增加了200多公斤,收成好得很!”三師五十三團三連職工海力力·買買提説,在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小麥“一噴三防”等多項惠農政策支持下,種小麥得到了“真實惠”。

  穩政策、穩面積,是確保糧食豐收的“先手棋”。兵團把糧食産能提升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堅持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建立健全“主要領導親自抓、分管領導具體抓、包片領導深入抓、責任單位全力抓”和“四級書記一起抓”的糧食生産工作機制,形成靶向發力、齊抓共管,推動糧食産能提升的濃厚氛圍。

  從寸草不生、白茫茫的鹽鹼地,到平均畝産500多公斤的水稻田,一師六團因地制宜打造耐鹽鹼地水稻試驗基地,探索出一條南疆鹽鹼地生態治理的新“稻”路。

  “通過改良鹽鹼地,種植耐鹽鹼水稻,平均畝産能達到573.8公斤,1萬畝水稻總利潤超過500萬元。明年,我們將繼續抓好各項技術措施的落實,做好土壤改良,爭取平均畝産達到700公斤。”10月13日,六團十一連黨支部書記、連管會指導員魏九龍説。

  近年來,兵團黨委高度重視鹽鹼化耕地改良與利用工作,組織疆內外科研、教學和農技推廣單位,根據不同鹽鹼化耕地類型及危害機理,廣泛開展鹽鹼化耕地改良技術試驗研究和示範推廣。

  “獲得增産豐收,主要得益於兵團的‘擴面’‘增産’。”孫洪波分析道,今年,通過引導次宜棉區團場退減棉花種植、開展復播作業等途徑,兵團糧食作物種植面積增加了160.3萬畝,為糧食豐收奠定了堅實基礎。

  提高單産水平,穩步提升糧食産能

  今年是兵團實施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的第一年,提升糧食産能該如何發力?

  在相對有限的耕地裏,要實現糧食增産,提高單産是必由之路。兵團黨委高度重視糧食高産創建和示範推廣工作,發揚基層持續開展高産競賽的優良傳統,長期開展主要糧食作物高産創建工作,打造一批高産典型,集成一批高産栽培技術,形成一批高産模式,推動糧食作物單産水平不斷提升。

  “今年換了新品種,玉米平均畝産1570.46公斤,比去年提高了300公斤。”六師奇&農場二十五連種植戶劉春蘭告訴記者,“從播種開始,農場技術人員就對播種的深度、密度、施肥量等數據進行查驗,全程嚴把質量關,這種專業細緻的服務讓人十分放心。今年玉米市場行情也好,42畝地預計純收入能達到12萬元。”

  “平均畝産1570.46公斤,太令人激動了!”六師農科所糧油研究室副研究員陳江魯告訴記者,在中國農業科學院李少昆團隊的指導下,六師農科所通過對比試驗,選用耐密、抗倒、高産、不早衰的迪卡R1831、登海550玉米品種,通過“寬窄行+縮短株距”的模式同時進行試種,每畝玉米地種植密度達到9200株,比以前增加了2000株,確保增産幅度在25%到30%之間。

  “今年,通過採用密植、精準調控等技術,在新疆及兵團的多個試驗點,玉米平均畝産都達到了1500公斤以上。”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少昆説,目前,團隊研發的玉米高産技術模式逐漸走向成熟,並且開始大面積推廣。

  “我們與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研究所攜手創建的全國玉米高産典型示範區,是推進‘噸糧田’創建的重點項目,為大面積提升玉米單産水平和糧食生産能力奠定了基礎。”孫洪波説。

  今年,兵團選擇基礎條件好、技術力量強的師團集中打造一批“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組織多個層級的高産競賽,打造了一批高産典型,以點帶面輻射帶動大面積均衡增産,小麥平均畝産超過600公斤的面積達60萬畝、佔比22.3%,超過700公斤的面積達22萬畝、佔比8.2%,超過800公斤的面積達2.3萬畝、佔比0.8%;創建了一批高産連隊、高産團場、高産師市,小麥平均畝産700公斤以上的連隊由去年的33個增加到88個,平均畝産600公斤以上的團場由去年的4個增加到27個,一師阿拉爾市、七師胡楊河市、八師石河子市整師市小麥平均畝産超過600公斤。

  依託“五良”融合,挖掘糧食持續增産潛力

  “師市整體小麥平均畝産超過600公斤,取得這樣的成績,在我們的預料之中。”“新冬52號”冬小麥培育人、八師石河子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小麥專家洪雪梅高興地説,“‘新冬52號’是2015年審定的超高産冬小麥品種,具有穗大、粒多、千粒重高的特性,有平均畝産超900公斤的潛質。”

  目前,由洪雪梅帶領的科研團隊育成的8個冬小麥新品種已在全疆進行了大面積應用推廣,為糧食高産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今年,兵團聚力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通過良田、良種、良法、良機和良制“五良”有機融合,實施糧食和重要農産品增産增收行動、高標準農田建設提速提質行動、種業振興行動、農業防災減災節約減損能力提升行動、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建設行動等“五大行動”,有力推動糧食産能提升。

  孫洪波&&,“五良”融合對兵團糧食增産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兵團糧食持續增産仍有空間和潛力。

  土地産出能力仍有空間。通過將1911萬畝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設成為高標準農田、推進1000萬畝鹽鹼地綜合治理利用,可大幅提升糧食産量。

  單産提升仍有空間。通過實施糧食作物大面積單産提升行動,有針對性實施“五良”融合的綜合性方案,可以全面均衡提升糧油作物單産水平。

  模式創新仍有空間。在總結現有多熟種植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探索更多適宜模式,力爭到2025年,多熟糧油作物種植面積達到200萬畝以上,相當於再造一個中等規模的師市。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936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