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沙漠裏的“金果園”

作者: 李志偉 趙珺 劉美惠子 馮波    來源: 兵團日報    日期: 2023-09-02

  8月25日,“綠色長城看兵團·環塔行”全媒體報道團隊一行從二師鐵門關市城區出發,進入了荒蕪的戈壁灘,行車約半小時後,車窗外的景色便不再單調,一大片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出現在眼前。

  雖然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東北邊緣,但二師三〇團卻看不到蜿蜒起伏的沙丘,滿眼所見綠意盎然。

  停車走進三〇團一連的一座香梨園,只見翠中透紅的香梨挂滿枝頭。種植戶老劉正穿梭在香梨樹間,忙着向客商推銷香梨。今年55歲的老劉全名劉官林,是一連職工,有着多年種植管理香梨園的經驗。

  “隨便摘、隨便嘗,咱的梨又香又甜,汁兒還多,吃了保準還想吃。”誇起自己家的香梨,老劉喜上眉梢。

  “今年是個豐收年,能掙不少吧?”

  “目前已收穫了90噸香梨,純利潤有30多萬元。”老劉算了算,雖然香梨單價比去年略低,但由於管理到位,今年的産量高了不少。

  這片香梨園以前種的是棉花。老劉告訴記者,當時風沙大,每年都會遭受幾次風災,抗災補種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導致辛辛苦苦忙一年,卻掙不上錢。

  2015年,團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工程,種一畝地的果樹可以補助1600元,團場還提供免費技術指導。被風沙災害折磨多年的老劉心動了,他想,種香梨樹既符合國家政策,還能掙上錢,這事兒能幹成!

  在團場農業技術人員的指導下,老劉嚴格把控果樹修剪、施用有機肥、澆水等環節。第三年,他家的香梨樹就開始挂果,第六年進入豐産期。如今,香梨産量一年比一年高,收入也一年比一年好。像老劉這樣的香梨種植戶,三〇團有700多人。

  “根據今年行情,盛果期的果園畝産能達兩三噸,畝均純利潤在1萬元左右。”三〇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黎新介紹説,香梨樹是職工群眾的“搖錢樹”,更是保護當地生態環境的重要林業資源。

  我們從《三〇團志》中了解到,早年覆蓋這裡的不是鬱鬱蔥蔥的綠色,而是昏昏蒼蒼的黃色。團場被沙漠包圍,生態環境脆弱,年年遭受風沙肆虐。

  1968年,團裏的林路隊副連長曹珍和班長張宣忠通過香梨枝嫁接杜梨樹,成功培育了當地第一棵香梨樹。從此,香梨樹便在這片貧瘠的土地扎了根、連成片,不斷孕育出甜蜜的果實,團場香梨産業就此發展壯大,昔日的連綿沙漠變成座座“金果園”。

  近年來,三〇團持續推進香梨園科學化、標準化、規範化建設,不斷提升香梨品質。如今,該團種植香梨樹1.85萬畝,培育出香梨、貢梨、“新梨7號”、玉露香等多個品種,是新疆最具優勢的香梨産區之一。

  因三〇團園一連、園二連、園三連的土壤富含硒元素,去年被中國地質學會認定為“天然富硒土地”,這裡出産的富硒香梨也開始走紅市場。目前,三〇團種植的富硒香梨樹約5000畝,香梨産業更是成為團場促進結構調整、實現鄉村振興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支柱。

  “通過在防護林內建果園的模式,讓三〇團建起了更加堅實、高效、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屏障,起到了‘堵沙源、涵水源’的顯著作用。”黎新説,團場轄區內的氣候條件明顯改善,生物多樣性明顯提高。

  從1958年建團起,該團各族職工群眾堅持不懈綠化造林,構築起了以綠洲外圍天然荒漠林、綠洲邊緣大型防風固沙基幹林、綠洲內部農田防護林、生態經濟林、人居綠化防護林為主體,多林種、多帶式,喬灌草、網片帶相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截至目前,三〇團林地面積達60197.52畝。其中,經濟林30158.97畝,國家公益林19873.95畝,人工防護林總面積10164.6畝。

  每年秋天,看著滿園的香梨樹上結滿沉甸甸的果實,當地人無不自豪。他們知道,只有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日子才會越過越好。

[責任編輯:盛元]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841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