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沙海添綠又生金——防沙治沙用沙的兵團實踐

作者: 秦俊偉    來源: 兵團日報    日期: 2023-06-19

  今年春季,四師可克達拉市組織1500余名幹部職工開展義務植樹活動,共植樹1.26萬株。近年來,四師可克達拉市堅定不移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規模開展國土綠化和防沙治沙,使師市綠化覆蓋率達到19.7%,生態環境得到持續改善(資料圖片)。 楊俊欽 攝

  綠色,是生命與希望的象徵,也是沙海中最動人的色彩。

  近70年來,兵團職工群眾扎根在風沙肆虐、幾乎寸草不生的沙漠戈壁,在塔克拉瑪幹、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周邊建起廣袤綠洲,創造了“綠進沙退”的生態奇蹟,探索出了一條沙漠增綠、發展增質、産業增效、職工增收的生態建設發展之路,交出了荒漠化防治的“兵團答卷”。6月17日是世界防治荒漠化與乾旱日,本報全媒體記者走進兵團師市、團場,感受兵團人在防沙治沙方面勇擔使命的初心、不畏艱辛的決心、久久為功的耐心。

  問:防沙治沙就是栽樹育林?

  答:還要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實現“量”與“質”雙增長

  六月仲夏,草木葳蕤,一場小雨過後,二師鐵門關市碧空如洗,花草樹木蔥翠欲滴,整座城市水園一體、水綠相映、水路相依。

  曾經的鐵門關市由於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邊緣,天然植被類型少、結構單一,是中國植物種類最貧乏的地區之一。而如今,“環境更好了、生態更美了、風沙也小了……雨後呼吸着新鮮空氣,別提有多愜意了。”正在散步的市民李曉娟細數城市的可喜變化。

  二師塔裏木墾區三十三團胡楊生態防護林。多年來,塔裏木墾區統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與生態文明建設,墾區內胡楊林茁壯成長,成為一道亮麗的景觀(資料圖片)。韓峻 攝

  面對氣候及自然環境現狀,二師鐵門關市堅持以生態立師為根本,將防沙治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全局,加強頂層設計,科學系統謀劃,着力建設生態治理新樣板、防沙治沙新模式、綠色經濟新體系。

  防沙治沙並不是簡單的栽樹育林,需要不斷完善頂層設計,實現“量”與“質”雙增長。多年來,兵團以構建完善的生態防護林體系和高效的林業産業體系為目標,以國家林業重點工程為帶動,以防沙治沙為重點,大力實施“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等林業重點工程,切實加強國家級公益林保護管理,初步構建了以綠洲外圍荒漠生態林、防風固沙基幹林和綠洲內部農田防護林、居民區綠化林為主體的四級生態防護屏障體系,80%以上的農田得到林網有效保護。

  “十三五”期間,兵團與各師市、各師市與所轄團場均簽訂了“十三五”防沙治沙目標責任書,全力推動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落地落實。同時,兵團將“加大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力度,繼續實施塔裏木盆地周邊防沙治沙工程,推進準噶爾盆地南緣防沙治沙工程”等有關內容寫入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綱要,通過層層落實防沙治沙目標責任制,制定實施兵團防沙治沙規劃,有力推動荒漠化治理和防沙治沙建設。

  據了解,兵團相繼印發《關於加強水資源綜合利用強化生態保護的實施意見》《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家級公益林重大撫育項目管理工作的通知》《關於制定並實施退地減水計劃的通知》《兵團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實施方案》等,為兵團推進精準治沙、加快防沙治沙建設,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

  問:怎樣降伏猖獗肆虐的“黃龍”?

  答:持之以恒傳遞防沙治沙“接力棒”

  從阿拉爾市區一路向南,道路盡頭是被稱為“沙漠之門”的一師十一團。站在塔克拉瑪幹沙漠生態公益林的瞭望塔上可以看到:向南,是一望無垠的沙漠,沙海綿延;向北,是綿延不絕的樹林,生機盎然。

  “那時候,這裡一場風,從年頭刮到年尾,起風後能見度只有幾米。早上一覺醒來,被子上、臉上全是沙子。”80多歲的老軍墾趙世廉説起團場建設初期的情景感慨萬分。

  兵團大部分團場地處沙漠邊、戈壁灘邊,每到春夏之交,“沙塵遮天蔽日”是團場的真實寫照。

  怎樣阻止每年以5至10米向有限耕地逼近的沙漠的侵襲?怎樣降伏猖獗肆虐的“黃龍”?兵團人的答案是——持之以恒傳遞防沙治沙“接力棒”。

  蕓輝肉蓯蓉種植專業合作社社員展示新出土的肉蓯蓉。這批肉蓯蓉加工後,將銷往疆外中藥材市場。 近年, 二師三十七團立足荒漠治理,種植荒漠肉蓯蓉上萬畝,並引進“龍頭”加工企業,實現農業生態化、生態産業化,着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資料圖片)。楊鐵軍 攝

  在八師一五〇團周圍,一棵棵挺拔的楊樹拱衛着房舍農田,一望無際的梭梭林與起伏的沙海相映成景。

  一五〇團地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腹地,東西北三面環沙。昔日,大風起沙滿天,吹死了莊稼苗,造成農作物減産。飽受風沙之苦的一五〇團人下定決心:要用“愚公移山”的精神讓沙漠綠起來。

  為改變團場生態環境,一五〇團黨委幾十年如一日以“生態立團、生態戍邊”為理念,構築起防沙治沙的四道綠色防線——荒漠防風固沙林、防風阻沙基幹林、農田防護林、人居綠化防護林。

  如今,延綿上百公里長的綠色屏障猶如一條蜿蜒的巨龍,將沙海擋在一五〇團外側,保護着團場30余萬畝農田和城鎮。

  多年來,兵團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着力推進“三北”防護林體系、天然林保護、防風治沙、退耕還林和退牧還草等工程建設,逐步建起環繞塔克拉瑪幹和古爾班通古特兩大沙漠的綠色生態帶,形成喬木、灌木、草場結合的綜合防護林體系,“含綠量”不斷增加,沙化土地綜合治理能力和實效得到明顯提升。

  數據顯示,“十三五”以來,兵團累計治理沙化土地535.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19.16%,蓄積量為3511萬立方米,沙區生態惡化狀況實現了整體遏制、局部扭轉。

  問:如何破解只“綠”不“富”難題?

  答:以治沙帶致富、以開發促保護

  如果只“綠”不“富”,治沙成果就難以維繫。

  近年,兵團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多舉措抓好生態環境保護、穩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引導群眾參與沙漠治理和環境修復的同時,逐步實現“生態修復、人進沙退、環境改善”的良好局面,走出了一條以治沙帶致富、以開發促保護的有效路徑,讓漫漫黃沙也能生“金”。

  在八師一三四團國家重點公益林保護區,護林員姜明平查看梭梭病蟲害情況。 地處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南緣的一三四團堅持不懈植樹造林,組織職工群眾在沙漠裏栽種梭梭、紅柳等植被。目前,該團梭梭、紅柳面積達15萬畝,沙漠植被覆蓋率達到50%以上(資料圖片)。馮建林 攝

  6月中旬,在二師三十七團金山鎮生態林,肉蓯蓉綻放朵朵小花,十分惹人喜愛。近年來,三十七團通過運用先進的生物固沙和植被管理技術,着力發展沙生産業,在沙漠邊緣種植1萬畝梭梭樹,發展肉蓯蓉産業。

  “去年團場肉蓯蓉産量達到1100多噸,職工種植肉蓯蓉每畝地收入能達到2500元左右。我們積極探索將生態改善與産業發展緊密結合的新路子,努力實現讓職工群眾在治沙中增收致富。”該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工作人員吳中艷介紹説。

  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頭,連着職工群眾的生活質量。近年來,兵團把環境建設、生態改善和職工增收、區域經濟發展結合起來,利用水土、光熱資源優勢,發展特色養殖和特色種植産業,走出了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道路。

  走進一師十一團,數萬畝梭梭林、紅柳、甘草等植被在塔克拉瑪幹沙漠北緣築起一道綠色生態屏障,護林員們每天加強管護,確保新種植的植被在沙漠裏深深紮下根。該團十三連職工王廷輝正和連隊合作社社員一起在治沙示範基地種樹,王廷輝説:“現在樹多了,團場周邊綠了,來旅游的游客更多了,日子越過越好!”

  航拍的二師三十八團一隅。通過多年植樹造林,三十八團生態環境明顯改善,團場發展日新月異。如今,這個地處塔克拉瑪幹沙漠南緣的小城鎮綠樹成蔭、風景宜人(資料圖片)。賈保鳳 攝

  十一團農業發展服務中心技術員謝小雲介紹,截至目前,該團生態治理面積22.85萬畝,其中特色經濟林7.3萬畝,年産果品9萬餘噸,果品年銷售額8億多元,林果從業人員戶均年純收入7萬多元。

  隨着“沙漠之門”生態環境改善、人氣漸旺,這裡也成為熱門旅游打卡地。豐富的沙漠旅游資源,拉動了特色手工藝品及特色農産品的消費,讓更多團場職工吃上“旅游飯”,實現多元增收。

  防沙治沙是生存問題,更是發展問題。兵團在鞏固防沙治沙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積極使用高效節水灌溉技術,因地制宜種植紅柳、黑枸杞、梭梭、大蕓等生態經濟兼用樹種,將防沙治沙與發展特色林果業相結合,走出了一條“治沙+致富”“生態+增收”的路子,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贏。

  沙海鋪展綠色,是美麗兵團建設的生動注腳。從滿眼黃沙的不毛之地到鬱鬱蔥蔥的綠色屏障,綠色已成為兵團發展的鮮明底色。如今,不屈不撓的兵團人並沒有停下腳步,他們仍在大漠深處,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澆灌着新的綠洲,建設牢不可破的綠色長城、築牢生態安全屏障。

[責任編輯:周倩]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704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