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2日,十三師紅山農場紅星路社區會議室裏,居民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一邊欣賞桌子上展示的繡塑作品,一邊低聲交談。
“《轉場》還原了我家轉場時的場景。”“《光陰》裏的房屋布局,和我小時候家裏一模一樣。”
賣哈密瓜的維吾爾族大爺、翩翩起舞的少女、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家小院、騎着馬轉場的牧民……這些生活氣息濃厚的一個個場景,被紅山農場四連手工藝人王菊用繡塑藝術生動展現出來。
“我從小就喜歡做手工,後來接觸到繡塑技藝,這為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2018年,王菊參加了由中國工美大師單秀梅開設的繡塑培訓班,在培訓班上,頗有藝術天賦的王菊引起了單秀梅的注意,被單秀梅收為弟子。
2018年10月,在單秀梅的指導下,王菊完成了自己的第一幅繡塑大作品《轉場》。作品中,男女老幼一家5口人騎着馬,趕着羊和駱駝,行進在轉場路上。栩栩如生的場景,讓每個看到作品的人都仿佛置身其中。
王菊告訴記者,她從小生活在紅山農場,很熟悉當地牧民的生活,作品的靈感就來自於此。而這件作品,也在第十九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作品暨手工藝精品博覽會上獲得了“百花杯”中國工藝美術精品銀獎。
2020年,王菊以自己童年生活為原型創作了作品《光陰》。這件作品在絲路疆語杯哈密旅游商品創意設計大賽上獲得金獎。
來自老師和大眾的肯定,讓王菊逐漸堅定了自己的創作方向。“藝術源自生活,發生在我身邊的人和事,就是我創作的源泉。”王菊説。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眼下,王菊正在製作一幅以屯墾戍邊為主題的作品。為了能製作好這件作品,她翻看了很多老照片,並查閱了相關資料。王菊説:“我從小生活在團場,聽着老軍墾的故事長大。我希望能將老一輩兵團人不怕困難、勇於奉獻的精神展現給更多人,通過作品講好兵團故事,弘揚兵團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