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三師五十四團,記者見到了一幅“奇異”的景象,一條馬路分割出兩種景觀:一邊是浩瀚無邊的沙漠;另一邊,大片綠色浩浩蕩蕩向遠方延伸。
誰能想到,在缺水、風沙漫天的惡劣條件下,五十四團卻向沙漠腹地推進了10.5公里,無垠的沙海被改造成各族職工群眾安居樂業的生態田園,建成了全國油莎豆種植示範基地。
這個沙漠中的綠色奇蹟是如何創造的?帶着這個問題,記者日前來到五十四團尋找答案。
11月18日,在五十四團三連職工王遠社家的油莎豆田裏,大型機械來回穿梭,伴隨着機器轟鳴聲,剛剛收穫的油莎豆被裝進車鬥。遠處,一個個圓柱形草垛整齊地排列在道路兩側,即將被送往附近的肉牛養殖場。
王遠社滿心歡喜,輕輕捻掉油莎豆表面的沙土。“我們割完草再收豆,草和豆都能賣錢。畝産300公斤油莎草、300公斤油莎豆應該沒問題,畝收益在2000元以上。”經驗豐富的王遠社看一眼手中的油莎豆,便測算出大致收益。
種植油莎豆效益這麼好?
“這是一種集糧、油、飼草於一身的農作物,耐鹼耐旱,適宜沙質土壤種植,油質可與橄欖油媲美,還可磨粉、飼用,有很高的經濟價值。”石河子大學農學院教授張鳳華告訴記者。
油莎豆不僅經濟價值高,其生態效益同樣不可小覷。“這裡原來是一個沙包,四季風沙不斷,自從種了油莎豆,風沙小了,土質也改良了,油莎豆長勢一年比一年好。”踩了踩腳下的土地,王遠社笑着説。
向沙漠要發展,向沙漠要效益。如今,五十四團油莎豆種植面積已從最初的2000畝擴大至2萬餘畝,團場生態環境也得到有效改善,7級以上大風天數從過去的每年110天以上,減少到現在的35天左右,綠化覆蓋率從以前的8%提升至50%。
在離王遠社家不遠的圖木舒克市刀郎陽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肉牛養殖場內,工作人員將一捆捆油莎豆草送入攪拌機。該肉牛養殖場佔地面積約600畝,目前肉牛存欄1000頭,預計明年養殖規模將擴大至5000頭。
五十四團經濟發展辦公室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養殖場落戶團場,既能就地回收油莎豆草,又能為本地有機肥料廠提供原料,為團場補強以油莎豆為核心的産業鏈奠定了基礎。
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近年來,五十四團根據油莎豆草飼用、塊莖油用兩大特點,通過招商引資,引進圖木舒克市刀郎陽光農牧科技有限公司、新疆三禮糧油有限公司等企業,建設肉牛養殖場、油莎豆精深加工産業園,基本形成“油莎豆種植—加工—榨油—釀酒—豆粉—高蛋白飼料—養殖—屠宰—畜産品—冷鏈—銷售”綠色生態循環産業鏈。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必須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為團場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五十四團黨委書記、政委陳軍&&,五十四團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以油莎豆綠色生態循環産業鏈為抓手,發揮好農業規模化生産、産業化經營條件好的優勢,把生態文明理念貫穿始終,當好生態衛士,打造城鄉和諧的田園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