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五家渠市出發,穿過將軍戈壁,翻過烏龍布拉克山,再經過近6小時的顛簸,車子終於駛入六師北塔山牧場。
來到這裡,眼前一亮。從牧場觀景&遠眺,一棟棟依山而建的紅頂白墻的新居錯落有致,羊群散在緩坡上,猶如鑲嵌在金山上的粒粒珍珠。
北塔山牧場地處中蒙邊境,守護着近70公里的邊境線。這裡平均海拔3000米以上,全年大風天氣近300天。
“過去,這裡‘有山沒有樹、有溝沒有水、有地不長草、風吹石頭跑’。”北塔山牧場副場長崔毅傑告訴記者,北塔山牧場曾是國家級貧困牧場,偏遠、貧瘠、高寒橫亙在牧場脫貧致富的道路上。
惡劣的自然環境沒有阻斷兵團人屯墾戍邊的豪情,也沒有阻斷兵團人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打贏脫貧攻堅戰,“硬體”“軟體”齊發力——牧工們告別了澇壩水,用上了自來水;告別了煤油燈、蠟燭,用上了電燈;告別了“搓板路”,通上了柏油路……牧場建設突飛猛進,場區面貌日新月異。
“建場之初,牧工逐水草放牧,居住分散,生活不便。”崔毅傑説,現在,人們從氈房、土坯房搬進了現代化小區,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跟隨崔毅傑的腳步,記者來到牧場居民巴合達·居馬拜家中,客廳裝修一新,書房寬敞明亮。13歲的女兒巴合達爾·巴合達放下手中的手工,指着山下的學校給記者看:“那就是我們的學校,多漂亮!那是大操場……那邊是多媒體教室、音樂教室……”
“這孩子喜歡跳舞,過去,只能在露天廣場上練習,一到冬天,天寒地凍只能作罷。如今,牧場有了設施齊全的職工文化活動中心,想啥時候去都可以。”媽媽插話説,能和自己的小夥伴們一年四季跳舞,巴合達爾·巴合達可開心了。
對於巴合達爾·巴合達來説,還有一件更開心的事兒:當護邊員的爸爸每隔10天就可以下山與家人相聚。而在過去,山路崎嶇,路況不好,父親很久才能下一次山。一條條嶄新的道路,連通了北塔山牧場和外面的世界,也引領着人們走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夜幕降臨,牧工群眾三三兩兩,在蜿蜒曲折的觀景&木棧道上散步。絢麗的燈光映襯着街心廣場,巴合達爾·巴合達和小夥伴們唱着歌、跳着舞,臉上洋溢着燦爛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