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針尖挑起“美麗産業”

作者: 王素凡 馬雪嬌 來源: 兵團日報 日期: 2022-07-10

  68歲的畢海依卡·阿合曼爾與氈繡的故事,比她手裏的羊毛線還要長。

  搟羊毛,小針扎,花氈裏面藏着啥?

  日前,記者走進六師紅旗農場十二連居民畢海依卡·阿合曼爾的家中,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層層花氈,將房間裝扮得十分溫馨。

  畢海依卡·阿合曼爾告訴記者,她從小生活在牧區,十三四歲就開始獨立製作氈繡、布繡繡品。

  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活態傳承”的非遺保護方針,六師五家渠市健全機制、強化措施,不斷推進非遺保護工作。

  2008年,哈薩克族氈繡和布繡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同年,紅旗農場十二連職工庫拉西成為哈薩克族氈繡、布繡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她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把氈繡、布繡技藝與兵團紅色文化結合起來,逐漸發展為文化産業,帶動了一批職工增收。

  “花氈是我們生活中常用的東西。”庫拉西説,“我小時候常會看到,奶奶和母親把羊毛處理乾淨,搟製成羊毛氈,然後把鹽、麵粉與牛奶調和成糊狀物,用小木棍蘸着在羊毛氈上畫出各式各樣的圖案。我母親畫圖案不用任何輔助工具,都是一筆畫成的。”

  圍着羊毛、針線長大的庫拉西,從搟羊毛開始,逐漸掌握了花氈繡制技藝。截至目前,庫拉西已繡制大大小小的作品千余件,這些花氈繡品走出氈房,進入越來越多人的家裏,裝點着人們的美好生活。

  在庫拉西的作品中,她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件用絲線繡成的玫瑰花繡品。“我去江蘇省學習時學到了蘇繡技藝,就嘗試着將兩種技法結合起來,那幅作品就是這樣繡出來的。”庫拉西説。

  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紅旗農場將氈繡、布繡作為文化産業發展的重要方向,先後成立了哈薩克族氈繡布繡合作社、民族手工藝産業孵化園,配有44&繡花機,建立了兩個機繡車間、兩個手繡車間、兩間展銷室,讓60余名哈薩克族婦女改變純手工繡制方式,以手繡與機繡相結合提高繡品製作效率,為氈繡和布繡産業化發展創造了條件。

  “這幾年,農場不僅給我們提供了場地,還聘請專業老師指導,使這項傳統技藝融入了更多現代元素。今年上半年,園區賣花氈繡品收入了10萬多元!”庫拉西高興地説。

  如今,許多和庫拉西一樣熱愛氈繡、布繡的哈薩克族婦女在園區創業,由經紀人幫助她們&&訂單,負責打開市場銷路,共同實現氈繡、布繡産業化、市場化發展。紅旗農場還採取多種措施,推動氈繡、布繡規模化經營,帶動少數民族職工群眾就業創業。

  産業孵化園的不斷發展,有效保護和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産,成為少數民族職工群眾增收致富“蓄水池”和兵地融合發展示範園。

  庫拉西告訴記者,她打算利用暑期將氈繡、布繡製作技藝傳授給女兒,將這項傳統技藝一代代傳承下去,並在不斷創新中煥發新的活力。

 

一鍵分享:
盛元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1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