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葡萄”串起“大産業”
——十三師新星市駐烏拉泉村“訪惠聚”工作隊記事
5月17日,魏海再次邀請“訪惠聚”駐村工作隊的幹部到自己的葡萄示範園裏作技術指導。魏海是哈密市伊州區二堡鎮烏拉泉村一隊葡萄種植大戶,是個種地的“老把式”,怎麼肯低頭向這些“外人”求教呢?
“剛開始我當然不服氣。但這些駐村幹部幫我建起了葡萄綠色標準化栽培示範園,葡萄管理水平提高了,通過調整種植品種,我的收入還增加了不少呢。”魏海説,“對這樣的能人,我咋能不佩服呢。”
烏拉泉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榮民介紹,烏拉泉村自1996年開始發展葡萄種植業,如今村裏葡萄種植面積有5000多畝,主要品種是“無核白”。“無核白”雖然種起來容易,可不易儲存,市場上的價錢也不高。
十三師新星市駐烏拉泉村“訪惠聚”工作隊駐村以來,很快就摸清了烏拉泉村葡萄産業發展的狀況和短板,據此提出了技術推廣方案和産業發展規劃。
“烏拉泉村村民多以葡萄種植為主,葡萄的産量和質量決定了村民們一年的收入。工作隊按照園相整齊、機械作業、技術先進、節勞省工、便於管理的要求,幫助村民打造葡萄綠色標準化栽培示範園,通過示範引領,更好地提升村裏葡萄的産量和品質。”十三師新星市駐烏拉泉村“訪惠聚”工作隊隊長、村第一書記張靜説,工作隊充分發揮後盾單位作用和隊員自身的特長優勢,在示範園裏推廣滴灌節水技術、果穗套袋技術、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覆蓋免埋土技術,提高了村民葡萄種植水平;通過推廣使用果園噴藥機、旋耕機等作業機械,葡萄整體管理水平也大大提高了。
針對葡萄種植品種單一的問題,工作隊經過充分調研,確定了“主栽品種特色鮮明,搭配品種品質高端”的結構調整思路。“目前村裏的主栽品種還是‘無核白’,種植面積佔60%。剩下40%的土地,我們指導村民引進種植新品種,並將早、中熟品種搭配種植,盡可能延長葡萄銷售期,以錯峰銷售增加效益。此外,我們還幫助村民選擇了‘黑美人’‘無核白雞心’‘香蕉王’等優良制幹品種,希望通過葡萄制幹延長産業鏈,增強葡萄産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張靜説。
如今的烏拉泉村,葡萄綠色標準化栽培示範園面積達到3500余畝,村民人均年收入穩定在1.75萬元。工作隊還計劃將葡萄園打造成特色景觀,整合村裏的其他優勢資源,發展鄉村旅游業,進一步幫助村民提高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