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慶民:義務修路,是我愛這個世界的方式

作者: 來源: 新華網 日期: 2021-12-06

  新華網烏魯木齊12月6日電(周倩)天寒地凍,萬物伏藏,12月的新疆阿拉爾街頭,行人裹緊衣裳,縮著脖子行色匆匆。早飯過後,72歲的岳慶民又騎著那輛大紅色的電動三輪車,迎著寒風,穿行在非機動車道路上,四處“巡查”。 一旦發現哪裏的路坑洼不平,立即停下車,拿出十字鎬和鐵鍬,叮叮當當地敲打修補起來。

  一個人偶爾做件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件好事,一做十余年。修補路面的岳慶民,是新疆生産建設兵團一師阿拉爾市一名普通退休工人,堅持義務修補路面十余年。他説:“現在退休了,一個月還有幾千元的退休工資,日子過得幸福安定。作為一名普通人,總想為國家、為黨做點什麼,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

  1949年新中國成立,父母為剛剛出生的兒子起名“慶民”,寓意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5年5月,他隨家人從河北來到新疆,第二年到了農一師17場(現一師十三團),在副業隊從事種菜、放羊、磨面等工作。

  1968年,岳慶民作為第一批援建巴基斯坦築路的員工前往異國他鄉修路。冒著泥石流、地震、雪崩等自然災害,克服高原反應等種種困難,岳慶民和工友們修建起了喀喇昆侖公路這條“中巴友誼之路”,創造了世界築路史上的奇跡。從此無論再苦再難,也打不垮岳慶民修路人的匠人心,愛國愛家的樸素情懷就在那時萌發。

  1971年從巴基斯坦回國後,修路便成了岳慶民一生的情結。工作期間,他利用下班時間去義務修路,退休後有了時間,就更閒不住了。一年四季,不問寒暑,一人一車在馬路上轉悠,遇路不平,便想辦法精心修補。在老築路工人岳慶民眼裏,路是與世界溝通的“橋梁”,“ 路平坦了,人們出行才安全。”

  退休不褪色,余熱映初心。“雖然退休了,但是退休不退崗,我想趁著身體還好,還能發揮自己的余熱,給大傢夥提供點便利,這是我能為大家做的。”岳慶民總説,他是從苦日子裏走過來的人,更能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力所能及地做點事,能幫助到別人,自己也很開心。

  一開始,岳慶民看到自己家附近破損的路面,坐不住了,琢磨著利用自己擅長的修路技術義務修補路面。

  説幹就幹,可沒有修補路面的材料是個大難題,那時候家裏也不寬裕,岳慶民尋思半天,跑到已經拆遷的廢墟裏尋找能用的磚頭,到發電廠附近搜集煤渣,到施工隊的廢料中搜尋能用的材料,變廢為寶。

  用鎬頭刨出破爛的瀝青和多余的沙石,再用鐵鍬一點點平整,鋪上磚塊…… 修補過程十分耗力,但岳慶民一點都沒慢下來。搬磚、鋪路都是體力活兒,可72歲的岳慶民似乎都沒當回事兒。

  這麼多年來,修補過的大坑、小坑有多少,連他自己都已經記不清了。每天一身臟兮兮地回來,雖然遭到家人的埋怨,岳慶民總是樂呵呵地並不多做解釋,能為別人多做點事,心裏格外舒坦。

  2015年,岳慶民搬到了市區居住,買了一輛電動三輪車,將“巡查”路線范圍擴展到了整個阿拉爾市。

  每天,岳慶民騎上電動三輪車滿大街“巡查”,阿拉爾市的大街小巷非機動車道上留下他清瘦的身影和叮叮當當的敲擊聲。漸漸地,更多市民都知道了這位風雨無阻義務修補路面的老人。

  “這個老爺爺真是好人,成天看他拿個鐵鏟在路上修修補補,一個70多歲的老人真是不容易啊! ”如今,居民們走在路上碰到岳慶民老人,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

  義務修路,老人有著一股犟勁,一開始,家人曾因為擔心,反覆勸説:幹了一輩子工作,退休了安享晚安不好嗎?甚至藏起他的修補工具。一個不留神,老人早不知道什麼時候又翻出工具去街上轉悠了。

  家人漸漸被他的堅持和倔強打動:這是他愛這個世界、回饋這個社會的方式。為老人灌上一壺熱水,夏天送上防曬帽,冬天備好棉手套……家人開始用行動支援岳慶民,為老人做好後勤保障。

  今年10月,岳慶民眾望所歸,在由中央文明辦組織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中榮獲“助人為樂兵團好人”。 岳慶民助人為樂的愛與溫暖已穿越沙漠飛向全國,好人的故事還很長很長……

一鍵分享:
杲均豐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135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