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飛虎:研究沒有盡頭,我會一直幹下去

作者: 來源: 兵團日報 日期: 2021-11-23

尹飛虎,漢族,中共黨員,研究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碩士學位。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

尹飛虎長年扎根邊疆,在基層一線連續48年從事農業科技研究和推廣工作,為提升新疆和兵團微灌水肥一體化節水整合技術,促進國家高效節水農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尹飛虎及其團隊創建了主要作物水肥一體化高效利用技術體係及田間標準化生産管理模式,取得了顯著的節水、增産、增收的效果。他主持研究的“滴灌水肥一體化專用肥料及配套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技術成果應用在全國13個省(區)棉花、小麥、玉米、紅棗、葡萄等10多種作物上,推廣面積6700多萬畝。

2021年11月18日,尹飛虎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也沒有更多的體會,就是好好幹活吧。在兵團工作了幾十年,在農業科研戰線上做了一點點事,國家、兵團給了我不少的榮譽,感謝黨和國家的培養。”11月18日,剛剛當選中國工程院農業學部院士的新疆農墾科學院研究員尹飛虎説。能夠成為院士並不容易,這麼大的榮譽,尹飛虎無心談及,説到工作卻是激情滿滿。

職工群眾需要什麼技術,就研發什麼、推廣什麼,不脫離生産實際,不搞徒有虛名的“花架子”,一切都為了發展、為了職工群眾。48年來,尹飛虎扎根邊疆,用行動踐行兵團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

尹飛虎(右一)在田間與大家交流。本報資料圖片

初嘗取得科研成果的喜悅

1954年,尹飛虎出生于湖南省平江縣的一戶農民家庭,從小在田間地頭長大的他對土地有著特殊的感情。因為家裏有親戚在新疆,他來到了邊疆。

1974年參加工作時,尹飛虎成為十師一八八團的一名水稻研究技術員。由于勤于學習、樂于吃苦,在工作中表現出色,兩年後,他加入水稻雜種優勢利用協助組,開始參與野敗粳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和強優勢組合選配工作,迎來了人生中第一個重大課題。

為了做好秈稻的恢復係跟粳稻品種雜交工作,尹飛虎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一天做1000多個組合。

將稻種從新疆帶到海南搞南繁,能夠加快項目研究進度。

為了搶時間,讓稻種在路上發芽,尹飛虎在家將稻種泡好,分成小包夾在腋下、纏在腰中,然後登上火車,靠體溫催芽。

當時是9月,濕氣入骨,雖然很難受,但尹飛虎滿心都是憧憬。

上火車的第三天,小偷盯上了渾身脹鼓鼓的尹飛虎。小偷左搗搗、右蹭蹭,飛快地將尹飛虎腰中的袋子解了下來,隨即被乘客發現報了警。

乘警打開袋子,一粒粒潮濕的稻種露了出來,有人驚呼:“這是什麼呀!”時至今日,尹飛虎都忘不了當時人們驚詫的目光。

1978年,《野敗粳型雜交水稻三係配套》獲全國科技大會優秀科技成果獎。作為課題研究人員之一,尹飛虎初次嘗到了取得科研成果的喜悅。

從1976年到1986年,尹飛虎從事了10年的雜交水稻研究工作。提及往事,他心潮澎湃。

“怕吃苦,就不要搞科研。尤其在兵團,基礎弱、條件差,更需要付出。”尹飛虎深有感觸地説,“搞科研,是需要一種精神的。兵團精神,就是我們的風骨!”

尹飛虎(左一)在查看滴灌帶。本報資料圖片

開啟科研新征程

1987年,尹飛虎調至新疆農墾科學院農科所工作。他和同事在新疆引種紅麻並獲得成功,為新疆造紙業提供了新的原料。

1992年,科技體制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時任新疆農墾科學院院長的劉守仁,把創辦農業新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的重任,交給了正在帶領團隊研發新型肥料的尹飛虎,希望他闖出一條興辦經濟實體的路子來。

磷酸二氫鉀在農作物上使用增産效果好,投入少、回報高。當時,新疆還沒有生産磷酸二氫鉀的工廠。高額的運費,最終都變成了農業職工的生産成本。綜合考慮後,他選定了磷酸二氫鉀生産項目。

尹飛虎和同事們利用廢棄的露天電影院開啟了創業之路。

項目經費不足,管件等急需材料買不上,怎麼辦?“去廢品收購站淘!”不知誰蹦出一句。“行!”大夥兒應承道。

穿大街過小巷,大家來到廢品收購站,扒的扒,敲的敲,拖的拖,科研工作者儼然成了“破爛王”。材料找齊了,自己動手焊接、加工。遇到割不動的不銹鋼鋼板,就劃上弧線,用大鐵錘一點點砸,鐵錘不小心砸在手上,鮮血直流,包扎了以後繼續幹。尹飛虎和同事們每天忙碌15個小時以上,晚上回家,有的人累得鞋沒脫就睡著了。憑著人拉肩扛、手工作業,簡易廠房和生産線終于建了起來。

苦在其中,樂在其中。僅1個月,肥料廠便投産了,一年比一年興旺,産品遠銷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該項目也為後來尹飛虎團隊開展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研發推廣奠定了原料基礎。

“九五”期間,肥料廠年産磷酸二氫鉀達到了1500噸,推廣面積達2000余萬畝。尹飛虎帶領團隊實施的“高效多元磷酸二氫鉀的研究與開發”項目1998年通過兵團科技成果鑒定,達國內先進水準,填補了自治區空白,創社會效益5.71億元,獲第十一屆全國發明展覽會優秀新産品金杯獎。

時至今日,由這個肥料廠發展而來的國有企業新疆三贏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仍呈現無貸款、無負債、盈利良好的發展態勢。

尹飛虎(前)在查看作物生長情況。本報資料圖片

科研路開工不停蹄

以水定發展是新疆農業生産的“鐵律”。1996年,節水灌溉已在兵團萌芽,尹飛虎針對噴滴灌發展趨勢及農業職工對配套技術産品需求,開始主攻噴滴灌專用肥研發。

對産品形態定位為液體還是固體,團隊成員有分歧。從當時的國內外現狀看,形態為液體的居多,原因是工藝簡單,技術成熟;如果要研發固體滴灌肥,首先要解決各營養元素的水溶性問題,特別是磷的水溶性現狀較低的情況下,難度較大。

考慮到固體滴灌肥儲藏方便、養分含量可塑性大、配方靈活,更適應大面積大范圍推廣應用,最終,尹飛虎還是選定了研發固體滴灌肥。

尹飛虎創造性地構思出一套固態滴灌專用復合肥的生産工藝。通過4年努力,他帶領團隊研發出新型全溶性噴滴灌專用固態復合肥。這種肥料不但含有氮、磷、鉀元素,同時還含有作物所必需的微量元素,畝節本30%左右,增産10%以上,有力支撐了兵團節水灌溉農業的快速發展。

2001年,這項技術産品被評為國家重點新産品,此後,又被列為科技部“星火計劃”重中之重項目、西部專項、成果轉化及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跨越計劃、國家發改委高新技術産業化專項等,2004年獲國家發明專利。

在深入田間地頭為農業職工解決生産難題過程中,尹飛虎及其團隊創建出一套主要作物水肥一體化高效利用技術體係及田間標準化生産管理模式,節水、增産、增收成效顯著,推動兵團成為我國在大田農業生産中應用節水滴灌技術范圍最廣、面積最大的地區之一,成為全國應用農業節水滴灌技術的樣板。

尹飛虎主持研究的“滴灌水肥一體化專用肥料及配套技術研發與應用”項目,技術成果應用在全國13個省(區)的棉花、小麥、玉米、紅棗、葡萄等10多種作物上,推廣面積6700多萬畝,並在中亞和非洲部分國家進行示范。

科研的路上,尹飛虎馬不停蹄,熱情不減。多年來,他先後主持國家及兵團科技攻關項目15個,獲國家級科技成果獎1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等獎3項,主編著作4部,發表論文50余篇,取得國家專利32件,獲“全國先進工作者”“兵團科技進步突出貢獻獎”和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獎”、農業農村部“中華農業英才獎”等多項榮譽。

當前,除了推廣技術外,尹飛虎還帶領團隊進行滴灌水肥一體化技術的智能化攻關。“當選院士,為今後的科研工作搭建了一個平臺。新疆處在極度幹旱的區域,土地鹽鹼化程度很高,水資源匱乏,今後會圍繞這些方面繼續研究,幫助農業職工解決問題,更好地為國家、為新疆、為兵團現代農業發展服務。”尹飛虎説,“農業技術研究沒有盡頭,只要能幹,我會一直幹下去。”(記者 禚藝 蘭玲玲 劉芳 通訊員 陳遂中)

一鍵分享:
編輯:周倩
01007014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0908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