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扣長城五期保護修繕項目預計將於2026年完工-新華網
2024 07/08 08:44:53
來源:新京報

箭扣長城五期保護修繕項目預計將於2026年完工

字體:

  7月4日,箭扣長城五期項目施工現場,工人正在施工。

  7月4日,箭扣長城正北樓附近,工人正在施工。 本版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箭扣長城五期保護修繕項目(以下簡稱“箭扣五期”)位於北京市懷柔區,東起牛角邊,西至正北樓,全長915米,包含6座敵&、5段邊墻(117號敵&至122號敵&及117號至122號敵&間邊墻)。預計整個保護修繕工程於2026年完工。

  今年4月,箭扣五期正式開展考古工作,並於6月6日進場施工,實現了“邊考古,邊修繕”的無縫銜接。此前的考古工作中,考古人員已發掘明代建築構件脊獸、佛郎機的子銃、明代萬曆通寶錢幣等文物及石雷、炮&等軍事設施和遺跡,共有170余件套文物,帶給人的驚喜不斷。今年的箭扣考古發掘工作預計於8月底結束。

  考古

  敵&窗框上發現一抹紅色痕跡

  在現場,箭扣五期考古項目負責人、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尚珩介紹,箭扣五期已完成121號敵&的考古發掘和清理工作,以及120號敵&一半的發掘工作。

  考古過程中,121號敵&窗框上的一條紅色痕跡引起了考古人員的注意,為還原長城的真實色彩提供了依據。

  “這是一條特別規矩的紅色痕跡,我們猜想,很有可能是裝窗框的時候,往上刷油漆,碰在了磚上。紅色痕跡的主要成分是三氧化二鐵,我們的科技考古也在做進一步的鑒定,看溶劑中還有沒有其他成分。”尚珩介紹,“2022年,我們在對‘將軍守關’敵&進行考古時,也見過類似痕跡。”

  尚珩介紹,很多明代輿圖中的長城至少有3種顏色:白色墻身、藍色城磚和紅色門窗,“在大家印象裏,長城不會有紅色這麼鮮亮的顏色,實際上,當年的長城除了高大堅固,顏色也會多一些。”

  在敵&頂部庫房的屋內地面上,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空鬥墻”的砌法,這在北方長城中很少見。“很可能是有南方背景的士兵來這裡修建的,現在我們看到的大部分墻都不是這種砌法。”尚珩説。

  在敵&頂部靠近邊墻位置,考古人員還發現了炮&和旗桿支座的遺跡。“考古過程中,我們會對一些不尋常的細節反復琢磨,比如,敵&頂部都是磚,那為什麼這個地方會有石頭?發掘清理之後,會發現石頭壘起的非常規矩的方塊,推測是炮&。”尚珩説,“同樣,另一側非常小的方形石碓,我們推測是用來插旗桿的底座,一般出現在&&頂部偏外側的角裏面。”

  修繕

  長城上植被去留“一樹一議”

  沿着120號敵&向西,在長城墻體的缺口處,考古人員挖出了明代士兵登城便門。找到便門,憑藉的是考古人員多年的經驗。

  “900多米的長城,不可能都挖出來,前期要選擇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點位進行發掘。如何選擇點位,依據更多的是對長城的認識和工作經驗。”尚珩説,“從120號到121號敵&這麼長的距離,如果中間沒有門,士兵上下會很不方便。最開始這個地方被土埋着,看不到下面的情況,但我們發現有一處墻面是直的,就推測是一處便門。”

  “當時,負責駐守邊墻的很多士兵,居住在下面的城堡裏。城堡是固定的,找到便門之後,就可以還原當年戍守士兵登上長城的路線。從長城活化利用的角度看,可以為以後長城的開放游覽路徑提供參考。”尚珩&&。

  行走在120號至121號敵&的城墻上,一些生長在城墻中間的野生山桃樹迎風擺動,給路過的人們帶來一絲清涼,也為長城增添了一抹綠意。

  “儘管這些植物與建築本身無關,卻是長城景觀的一部分。”尚珩介紹,近幾年的研究性修繕中,長城上植被的去留,會由考古、設計、施工、植物方面的專家,採取“一樹一議”的方式進行討論。一些對長城本體造成威脅的樹木被砍掉,留下來的樹木也會進行一定的修剪、處理和持續觀測。

  “現在留下的這些樹木不粗壯,根係也不發達,扎不到墻體中間去,會像傘一樣鋪在上面,基本不會危害長城本體的安全。春天的時候,還會開出一簇一簇的花。”尚珩説。

  植被保留的多少,需要考慮長城上的排水問題。現場可以看到,一些坡度和緩的城墻上,保留了幾株較少的植被。而坡度較陡的城墻上,則保留了大片植被。“下雨的時候,水會從地勢高、坡度較陡的城墻上,流到地勢低且較平坦的城墻上,我們就要在匯水集中區多清理一些植被,把排水口露出來。”尚珩説。

  亮點

  借助無人機和相機對敵&等數字化採集

  從山腳沿着崎嶇的山路一路往上爬,沿途可以看到騾子、山坡上的水管,體現出長城修繕的三難:用水難、運料難和施工難。

  箭扣五期修繕項目負責人程永茂介紹,從山下的村子裏取水,經過兩三級水泵把水輸送到長城的工作面,有效解決了施工用水問題,“修繕用的材料車子運不上來,只能借助騾子馱到長城根下的臨時存料點,再由工人背到施工現場。”

  “從6月6日修繕開始,這裡還沒使用過一塊新磚。我們現在基本控制少添新料,把長城周邊20米內散落的磚撿起來再用上。”程永茂説,新磚也是嚴格採用古法工藝燒制,需要提前兩個月預訂。

  “箭扣五期修繕項目的工期是3年,這就要求我們真正下‘繡花功夫’,最大程度還原長城的古樸滄桑之美。”程永茂説,“目前的進展是122號正北樓處於收尾階段。最難修的是120號敵&,兩側有坍塌。119、117號敵&損壞較嚴重。墻體只有兩三處塌方,修繕比較容易。”

  在多年的工作中,程永茂總結了“五隨”原則:隨層、隨坡、隨彎、隨舊、隨殘,在箭扣五期中得以進一步應用。“總體原則是把前面四期的成熟經驗、亮點,在五期修繕項目中全部體現出來,打造一個更好的全國樣板工程,産出一大批考古、修繕、研究成果,將來以報告的形式整理出來。”程永茂&&。

  數字化也是箭扣長城研究性修繕中的一大亮點。在修繕現場,不時可以看到進行數據採集的相機和無人機,體現了長城修繕工程的科學性。“這次,我們對整個項目中的敵&和邊墻進行了數字化採集工作,主要是借助無人機的攝影測量和相機的全景拍攝,在施工的不同階段分節點進行。”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工程師、箭扣五期數字化技術負責人尚勁宇説。

  他&&,“每次收集完數據,會及時在團隊成員之間共享,以便他們及時了解長城修繕過程中的最新情況。整個修繕項目結束後,也可以對幾個節點的數據進行回看比對,準確知道修繕過程中哪些地方做了變動,是否很好地體現了‘最小干預’的原則。”

  北京懷柔箭扣段長城東起牛角邊(頂),西至九眼樓,全長7850米。據了解,自2016年起,北京市已連續對箭扣長城開展了四期保護修繕工程,總長度達4520米。(記者 展聖潔)

【糾錯】 【責任編輯: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