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林苗苗丁靜
時下,多個品種的中藥材價格有所上漲。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極端天氣、土地成本升高、游資炒作等是造成部分中藥材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亟須加強科學監管與規劃,讓中藥真正成為惠民藥。
部分中藥材價格變化較大
一些中藥材價格經歷2023年下半年的短暫回落後,從2024年初至今漲價不少。康美·中國中藥材價格指數顯示,過去一年裏有超三成品種漲價。以白術為例,今年6月價格達到約180元/公斤,是去年同期3倍。一些群眾反映,價格接連上漲讓一副普通中藥動輒100多元。
康美·中藥材價格指數統計顯示,過去一年來,價格上漲的品種超過三成
受中藥材漲價等因素影響,多家藥企今年宣布中成藥産品漲價。佛慈制藥稱,3月起主營中成藥産品出廠價平均提價9%。信邦制藥稱,近期中藥材價格上漲,對公司産品成本有一定影響。
2024年1至3月份,扁鵲集團中藥産業大數據中心監控的2638個品種中,上漲品種數407個。這個中心對2024年第一季度排名前二十的品種監測發現,3個月有18種中藥材漲幅超過100%,漲幅最高達到271%。
在我國重要中藥材集散地安徽亳州,中藥材交易市場某電商&&負責人李先生説,一些中藥材品種三天一小漲五天一大漲。李先生發現,前段時間,天麻、鉤藤等品種在其産地供不應求、價格高漲,而在亳州大貨交易不快,貨源也不好組織。
中藥材一邊連着萬千農戶,一邊連着百姓民生。康美中藥材經銷商李先生説,去年漲價最多的一些中藥材很多都沒有消化掉,只是從一個商家賣給另一個商家,真正有需要的商家卻拿不到貨。
多重因素導致中藥材價格波動劇烈
地租上漲造成種植成本上升。據業內人士透露,近年來地租、種子化肥等種植成本居高不下,加上各地一些中藥材地塊轉種糧食,造成中藥材減産。有藥農&&,由於農作物價格近年來處於相對高位,地租上漲明顯,內蒙古、東北出現防風大面積棄種的情況。
自然災害減少中藥材産出。近年來,一些中藥材産地遇到乾旱、洪澇、低溫、倒春寒等天氣,中藥材産量減少。例如,我國胡椒、八角茴香的主要産地分佈在廣東、廣西、雲南等,由於遭遇洪澇災害,近期出現短期供給缺口。近幾年白術價格上漲,也與安徽、河南等主産地遭遇水災等災害有關。
顧客在澳門的藥店內爭相選購中成藥
缺乏調控致使長期低價的中藥材減種棄種。例如,牡丹種植周期長達5年而中藥牡丹皮收購價格低廉,導致藥農棄種,供給收縮引發價格上漲。業內人士反映,今年價格暴漲的品種勢必會吸引部分藥農盲目跟風擴大種植,一旦這些中藥材價格進入下跌周期,這些藥農將損失慘重。
游資炒作推波助瀾。部分中藥材本就存在供需不平衡,加之市場規模較小、缺乏嚴格監管,易被游資“操盤”,從而加劇供需矛盾。受訪專家説,當前中藥材這一市場信息不對稱、割裂滯後的問題仍然突出,缺乏全國統一的實時信息&&和對接機制,從中藥材種植規劃到供需匹配,缺乏有效調控渠道。
約束投機行為,促進中藥材市場健康發展
針對今年以來中藥材價格過度漲跌的情況,重點産區和交易市場的監管部門應集中開展清查整治,對産地集中、漲幅劇烈的品種納入重點監管,盡快嚴肅處理一批涉案數額大、影響惡劣的典型案例,防止中藥材交易過度金融化傾向。
同時,加強中藥材全國統籌規劃。篩選一批中藥品種和主産區作為試點,科學規劃種植面積,對農戶種植規模和品類給予指導,促使産量與用量形成有效匹配。通過穩住大品種,穩定市場預期,探索建立基於大數據與信息化的中藥材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全國統一的中醫藥大數據綜合服務&&,以數據引導産銷和訂單,減少囤積居奇。
另外,還須明確中藥材監管主體,規範經營資質。業內人士反映,中藥材按照農副産品管理後,誰都可以經營買賣,容易造成資本過度逐利。當前中藥材監管涉及多個部門,中藥材前端屬於農副産品,後端又分屬於工業品原料和藥品,管理比較分散,應進一步明確中藥材生産的監管主體,論證建立國家中藥材戰略儲備庫的可行性。主産區地方政府也須加強統籌指導,謹防價格暴跌對種植戶和行業帶來更大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