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古跡、訪村民、查史料 揭開運河故道的神秘面紗-新華網
2024 06/26 09:10:16
來源:北京日報

尋古跡、訪村民、查史料 揭開運河故道的神秘面紗

字體: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裏的運河故道。張寅生攝

  古老的大運河鐘靈毓秀,因漕運聞名,它像一條巨龍臥在京城之東。明清時期,常年的洪水讓河道反復淤塞,發生改道。留下的故道歷經百年,或廢棄淤淺,或湮沒無聞,充滿了神秘色彩。

  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當前正在進行。通州文物工作者們來到一線,尋古跡、訪村民、查史料,一點點揭開運河故道的神秘面紗。

  河道裏曾挖出鐵質船錨

  手捧厚厚一摞材料,通州區潞城鎮小東各莊村村民肖寶嶺一大早興致勃勃地來到了村委會的大會議室,懷裏抱着的稿紙、照片是他歷經多年收集整理的村史材料。通州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鄭旭升,北京史地民俗學會理事、北京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會員任德永,以及區文物所的工作人員在肖寶嶺身邊,聚精會神地聽他講述村子與北運河的歷史淵源。一旁錄音筆的提示燈長亮着,將寶貴的口述資料記錄下來。

  為了尋找運河文脈,通州區文物管理所與北京市考古研究院聯合,於6月中旬啟動了第四次全國文物普查圍繞運河故道的田野調查。走訪工作隊深入到通州運河沿線各村落調查走訪。這次座談會的地兒,選的正是運河故道流經的小東各莊村和謝樓村。

  “聽老人講,曾經的北運河正是從我們村前流過。沿着小東各莊村、謝樓村、崔樓村、裏二泗村,一直流到張家灣。”説起家鄉事兒,肖寶嶺打開了話匣子。

  “那這條河的河道有多寬多長多深呢?”鄭旭升不失時機地搭話,引導着肖寶嶺的講述,時不時記錄着其中的關鍵信息。

  肖寶嶺回答道,“長大概有兩千多米,寬嘛,在四五十米。深度不好説,我就記得當時一個猛子紮下去都摸不到底,怎麼也得有三四米。我是1955年出生,小的時候這條河水很清,村裏的孩子最喜歡的就是下河摸魚抓蝦。”

  之後,在隔壁的謝樓村,大夥兒也開了個座談會,老村幹部王輔仁拿出了件令大夥兒驚訝的“寶貝”——一張鐵質船錨照片的複印件。“大概在2012年,我們村民蓋房從河道裏挖泥沙,把這件鐵錨帶上來了。”王輔仁激動地講述其中的故事,“後來鐵錨幾經輾轉,到了河北的一戶人家,我還特地去尋過。真希望它能早日回到咱們故鄉來。”

  洛陽鏟探出“老河底”泥沙

  此行收穫不小,大夥兒意猶未盡,肖寶嶺熱情地提出要帶隊去看看運河故道。

  從小東各莊村村委會出來,眾人跟着肖寶嶺一路向西,穿過一片金黃色的麥田,一片高大的楊樹林赫然出現在眼前。樹林密集地擠在一片洼地上,腳下到處是雜草、灌木、落葉,遠望則是看不到盡頭的綠意。

  在樹林跟前,有一座石碑。碑上刻着:小東各莊村是大運河畔的古村落之一,遼代成村,金元明時期作為大運河通州段的水陸交通和商貿運輸的重要節點……嘉慶十三年,運河水量逐漸減少,運河改道後,該段成為運河故道遺址,後人稱為“老河底”……

  “這處洼地就是肖寶嶺提到的他小時候和夥伴們扎猛子、捉小魚的運河故道。今天已經沒有了河流的痕跡,但是從外觀上看,仍可以辨認出這是一條河影。所謂‘河影’,就是乾涸河道露出來的河灘底部。”任德永邊走邊向記者解釋。

  厚厚的落葉將土層覆蓋,來到河底的考古隊員們打開了包裹,掏出幾根黃色的鐵管子鏟。“這就是洛陽鏟,專業上叫它探鏟,今天就要用它確認一下這裡是不是真正的河底。”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助理館員徐旻説。

  洛陽鏟外觀乍看上去就是一根一米多長的管子,頭部有一個筒狀的鏟頭,鏟刃呈弧形,長管則為鏟柄。一旁的袋子裏還有多根鏟柄,可以首尾擰在一起,以增加下探的深度。下探到一米多深,眾人便清晰地看到了地下的河沙。

  “發現了河沙,可以確認此處為河道了。大約一個月後,正式的考古就可以進場了,對兩公里左右的整條河道進行考古發掘勘探,村民口中傳言的古沉船、瓷器究竟在不在這裡,未來也將揭曉‘謎底’。”鄭旭升&&。

  部分故道已“重見天日”

  其實,在副中心,有一段運河故道早已經廣受游客青睞。

  2020年9月,城市綠心森林公園正式開園。備受游客歡迎的打卡點之一,便包括一條運河故道。

  綠心公園建設前“考古先行”,專家們優先開展了考古勘探工作。通州區一位文保工作者回憶説,這一勘測不要緊,在小聖廟村北發現了嘉慶初年運河改道的岔口。這條故道形狀不規則,是大面積的灘地,大約2.5公里長,橫貫整個小聖廟村。

  運河素以漕運聞名,北京城市副中心更是因水而興。本着“要為城市留下珍貴文脈”的目標,北投集團決心挖掘並展示這段故道。它也終於有機會走進游客的視野中,成為熱門打卡地。

  在前期設計中,北投集團進行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研究,景觀帶設置了故道溯源、秋萍望月、蒹葭蒼蒼、汲汲輕帆、碼頭驛站、運河田圃、故水溪林七大景點。其中的驛站、碼頭、漕船、浮橋等元素,都是自古畫和史籍中提煉而來。

  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開園後,運河故道引來了清澈的再生水。在不少攝影愛好者的照片中,人們悠閒徜徉在河畔,影子倒映水中,遠遠望去好像在畫中游。

  不只是運河故道,這次“四普”中,通州區文物管理所正在對全區400余村的村情村史、紅色故事、文物線索進行採集,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調研。目前已完成通州區宋莊鎮47個村、潞城鎮11個村共58個行政村的新發現文物線索訪談工作,收集到了33條新發現文物線索。實地調查隊還攜帶北斗定位儀等設備,對既有236處不可移動文物數據進行覆核。

  “希望對村史民情有了解,或者保存着與運河有關老物件的市民,積極與區文物所取得&&。”走訪隊成員、通州區文物所副所長安曉宇&&,這次普查將綜合既有史料文獻、考古挖掘實物、口述歷史民情,進一步明晰歷史上運河的變遷,為城市副中心的運河文化增添新的內涵。(記者 張佳琪)

  (原標題:尋古跡、訪村民、查史料 揭開運河故道的神秘面紗)

【糾錯】 【責任編輯:胡傲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