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夢空天 為國鑄器——北航以有組織的科研促重大成果持續涌現-新華網
2024 06/18 08:44:32
來源:新華網

逐夢空天 為國鑄器——北航以有組織的科研促重大成果持續涌現

字體:

  新華網北京6月17日電(記者趙旭)作為新中國第一所航空航天高等學府,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始終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近年來,學校堅持以高質量黨建引領高質量發展,深入推動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持續強化有組織的科研,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為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作出重要貢獻。

  北航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學院團隊開展科研工作。(北航供圖)

  激發活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6月14日,國産大飛機C919開啟第四條商業定期航線運營。這背後凝結着北航團隊的科研智慧——

  依託北航與中國商飛共建的大飛機研究院,雙方共享高端人才隊伍,共同培養卓越工程師,打造北航氣動聲學風洞等重大科研設施,為大飛機重大專項基礎研究貢獻力量;瞄準未來新一代航空發動機“跨速域、跨空域、長航程”發展需求,北航和中國航發聯合成立航空發動機研究院,師生團隊深入一線協同攻關,為我國大飛機自主研發提供支撐。

  於宏大處着眼,於細微處落筆。瞄準國家重大急需,北航深入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先後設立大飛機研究院、航空發動機研究院等“科研特區”,並由學校兩院院士擔綱領銜,賦能創新人才培養、助力科研創新突破。

  近年來,北航以體制機制改革為牽引,加強組織推動、資源配置和校企協同,構建“學院+研究院”體系化機構布局,打造“基礎研究-關鍵技術-倣真&&-驗證環境”體系化創新能力,實現從單點創新到體系化創新的突破,打造新時代北航科技創新的新名片。

  北航科研團隊調試近紅外腦功能成像裝備。(北航供圖)

  服務國家:加強關鍵技術攻關

  6月4日,嫦娥六號探測器順利完成月背採樣,北航教授趙新青和團隊成員激動不已。“我們課題組承擔了嫦娥六號月壤鑽取系統的自動封口器研製任務。”趙新青説,經過數年潛心研究和技術攻關,該團隊研發出新型寬溫域超彈性記憶合金,成功運用於嫦娥六號月壤鑽取採集系統,助力圓滿完成月壤鑽採任務。

  北航以服務國家戰略為己任,依託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理科、文科、醫工交叉五大學科群建設,在無人系統、大飛機、機載系統、深空探測、量子信息、集成電路、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生命健康等重要領域,有組織地承擔重大任務、培育重大成果,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引領創新發展。

  “我們針對‘卡脖子’技術問題,開展從基礎理論研究、算法、軟體、硬體、設備和重大工程應用的全鏈條創新,加快推進基礎理論研究和國家重大需求的緊密結合。”中國科學院院士郭雷始終心繫科技自立自強。這些年,他帶領團隊深耕飛行器倣生導航研究,研製出“倣生偏振羅盤”裝置,精度領先於國際同級別實驗室技術水平。

  北航校長王雲鵬&&,北航充分發揮基礎研究主力軍和重大科技突破策源地作用,持續推動“大&&、大團隊、大項目、大貢獻”牽引下的科技創新能力系統提升,為我國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作出新貢獻。

  北航航空發動機研究院團隊開展實驗工作。(北航供圖)

  瞄準前沿:催生更多原始創新

  依託北航智能微納公共創新中心科研&&,北航科研團隊研製出國內首&單原子層精度磁控濺射樣機,為國內市場加工性能更高的磁存儲器芯片提供了産學研方案。

  智能微納公共創新中心、新一代全數字化飛行器科教協同創新中心、數字孿生智能交通系統……瞄準世界科技前沿,一批科教協同創新&&在北航相繼落地。基於此,學校統籌推進學科、&&、團隊一體化建設,推動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深度融合。

  謀篇布局、夯基壘&,原始創新動能加速釋放。

  近年來,在功能材料、倣生科學、微納技術、空間物理等領域,北航不斷産出原創成果,引領國際學術前沿;通過“敢為”科研行動計劃等,加強理工文醫交叉融合,培養優秀人才。近8年,北航新獲國家級科技獎勵33項,其中一等獎6項,居全國高校第二;新增全國創新爭先獎13項、何梁何利獎3項、中國青年科技獎13項……

  北航黨委書記趙長祿&&,學校要全面提升服務國家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打通橫向交叉鏈和縱向創新鏈,夯實基礎研究能力,做精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拓展成果轉化應用,為新質生産力發展培育強勁動能,奮力譜寫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建設的新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劉文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