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繡藝術是我國民間優秀傳統手工藝之一,已有二三千年歷史。經過歷代能工巧匠的努力,我國的刺繡工藝得到了不斷發展,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喜愛,流傳至今形成了以蘇繡、湘繡、粵繡、蜀繡為代表的四大名繡。除此之外,還有魯繡、汴繡、甌繡、杭繡、漢繡、閩繡以及眾多少數民族刺繡,可謂百花齊放、爭奇鬥艷。其中,京繡以其細膩的針法、華麗的色彩聞名於世,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繡瓏坊技師正在刺繡京繡工藝中的絨繡
(一)百年非遺行業 注入青春涓流
京繡繼承了宮廷繡的技法和風格,在歷史上曾用於製作帝王、官員的朝服、禮服。隨着歷史的變遷,如今則廣泛應用於戲曲舞&的劇裝、&簾、桌圍椅披的製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劇裝刺繡工藝,裝點着戲曲舞&數百年的繁華景象,劇裝製作同樣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戲曲劇裝工藝的命運同戲曲藝術興衰息息相關。上世紀90年代之後,戲曲劇裝界逐漸出現了生産規模萎縮、技術工人銳減、商品種類單一、工藝水平下滑等一系列問題。2018年,首家由青年劇裝學者們發起的劇裝研發組織——繡瓏坊劇裝工作室在北京成立。此後,劇裝界猶如注入一股清流,上述問題才逐漸有所改觀。
繡瓏坊劇裝工作室旨在“傳承優秀劇裝工藝,弘揚戲曲劇裝藝術”。成立以來,工作室遍訪京城劇裝製作、劇裝管理等領域專家,精研劇裝的原料、設計、刺繡等工藝,五載艱辛、篳路藍縷,繡瓏坊形成了團隊實力雄厚、産品製作考究、服務範圍寬廣、品牌特色鮮明的特點,承襲了正宗京派劇裝工藝,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文化淵源。其品牌效應堪稱獨樹一幟、有口皆碑!
五年來繡瓏坊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強的發展過程,尤其在三年疫情的考驗之後,仍然屹立於首都劇裝界,足見其頑強的生命力!
繡瓏坊工作室盤金繡工藝
(二)繼承傳統風骨 弘揚京朝審美
挖掘、繼承京劇劇裝藝術的優良傳統,是繡瓏坊持續不斷的追求。五年來,繡瓏坊在劇裝製作的各個環節中,堅持使用最傳統的標準,嚴格規範劇裝的樣式、配色,確保了劇裝在工藝細節和審美格調上堅持中正平和、端方大氣的京朝派風格。
繡瓏坊成立之初即認識到京劇劇裝藝術同京劇表演藝術的審美應是相統一的,十分重視對京劇表演流派的特色劇裝的研製。五年來繡瓏坊的足跡遍佈各大博物館、展館,不斷學習、積累,中國戲曲學院服飾展、馬連良服飾展、國家京劇院服飾展、梅蘭芳藝術人生展都為繡瓏坊提供了寶貴的史料。
繡瓏坊根據各京劇流派劇裝的標準數據,高水平地複製了梅派的鳳蟒、宮裝,譚派的紅蟒、紅龍箭衣、黑馬褂,馬派的馬褂、官衣、太陽蟒,裘派的一筆虎開氅,袁派的官衣、藍蟒,葉派的紅帔、藍褶子等等劇裝,得到了流派傳人的高度認可,使各流派精品劇裝又得以在舞&上大放異彩。
繡瓏坊複製的譚派紅龍箭衣(手捻金線繡)
(三)研發核心技藝 賡續非遺文化
繡瓏坊成立以來,一直將重點放在核心技術研發、産品質量提升上。有了核心技術,品牌才會有生命力。因此,繡瓏坊的師傅個個都身懷絕技,其中還匯集了北京劇裝界老前輩尹元貞、陳增斌的傳人,強大的技術團隊確保了繡瓏坊劇裝的優秀品質。五年來,繡瓏坊培養了大批高水平繡娘,她們無論絨繡還是盤金水平,在當今堪稱首屈一指,華美劇裝的一針一線都凝聚着她們的青春和智慧。在繡瓏坊的努力下,劇裝的繡法達到了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高峰水準。
繡瓏坊還致力於劇裝原材料的研發,成功研製出多種暗紋面料,使馬派的改良紅官衣、蒯徹蟒、《趙氏孤兒》“説破”一場的褶子重現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繡瓏坊研發、恢復了在劇裝界瀕臨失傳的“手捻金線”,對於劇裝品質的提升具有里程碑意義。手捻金線對於劇裝的質量至關重要,用手捻金線製作的劇裝平整熨帖、光澤柔和、歷久彌新。1957年北方崑曲劇院建院之初,周恩來總理從國庫中特批28兩黃金,製成手捻金線,由蘇州繡娘手工繡制出蟒、靠等傳統戲服。歷經六十餘年,這些用手捻金線製作的劇裝,在舞&上依舊光彩奪目,可見手捻金線的獨特魅力。
繡瓏坊複製的梅派女蟒(手捻金線繡)
但是近三十年來,為了壓縮成本,劇裝界出現了機制金線、塑料金線,手捻金線逐漸失去了生存空間,但隨之而來的就是劇裝品質的急劇下滑,因為塑料金線質地粗糙、光澤刺眼,無法同手捻金線相比擬。高品質劇裝生産只能依賴有限的庫存老金線,甚至使用日本金線代替。繡瓏坊深感責任重大、時間緊迫,為保存手捻金線這一寶貴民族工藝,多次派技術人員到南京金線金箔總廠調研,以繡瓏坊所收藏上世紀50年代製作的老金線為標本研究分析,走訪老藝人,經過反復試驗,最終恢復了手捻金線的往日榮光。繡瓏坊的這一壯舉不僅得到了南京金線金箔總廠的高度認可,也在劇裝界造成轟動效應,使手捻金線重新回歸到大家的視線之中。
繡瓏坊一直視劇裝工藝為非遺珍寶,認為即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人工刺繡中所蘊涵的藝術靈性和氣韻仍然是機繡無法呈現的,劇裝藝術的傳承同樣關鍵在人,必須關注繡娘群體的生存現狀,因此多年來下大氣力培養、保護繡娘群體。與此同時,繡瓏坊還通過各種渠道大力宣傳劇裝文化,利用抖音、微信等網絡&&與年輕人建立鏈結,交流互動,吸引了一批熱愛傳統工藝的年輕同好。2022年曾受北京電視台之邀,參加了《最美中軸線》節目錄製,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面向社會公眾普及京繡知識,宣傳劇裝文化。
(四)服務名家新秀 甘做梨園“嫁衣”
繡瓏坊聚集了一批熱愛傳統劇裝的年輕人,他們有朝氣、有活力,對傳統知敬畏,對未來有夢想。五年來,他們積極開拓市場,同全國各大京劇院團都建立了業務往來,國家京劇院、北京京劇院、上海京劇院、湖北京劇院、吉林京劇院以及中央戲劇學院等都同繡瓏坊開展了合作。繡瓏坊還為杜鎮傑、張慧芳、趙永偉、倪茂才、李孟嘉、譚筱羽、張凱、高紅梅、陳宇、沙浩等眾多京劇名家新秀製作了精良的劇裝,並為曲藝名家郭德綱製作了一系列私房劇裝,五年來業務範圍不斷拓展,業績效益蒸蒸日上!
繡瓏坊五周年京劇雅集合影(攝影 孫覺非)
繡瓏坊中的年輕人不僅熱愛劇裝,更加熱愛京劇藝術,希望做出更多更好的劇裝,為京劇藝術的傳承與振興助一臂之力。近日,繡瓏坊迎來了五周歲生日,文化界、京劇界眾多領導與老中青三代京劇人––國家京劇院京劇表演藝術家於萬增先生攜夫人楊魯明女士,北京京劇院京劇表演藝術家劉耀春先生攜夫人、裘盛戎大師的長女裘紅女士,北京京劇院領銜主演、老生名家杜鎮傑先生,中國戲曲學院教授、花臉名家舒桐先生,北京京劇院花臉名家韓巨明先生,北京京劇院武生名家李孟嘉先生,北京京劇院青年老生名家譚筱羽女士,北京京劇院青年老生名家張凱先生,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旦角演員尤雅瑩女士,北京京劇院優秀青年小生演員周曉盟先生以及熱愛傳統文化的新聞媒體被繡瓏坊青年人的執着和堅守所感動,被他們的熱情和真摯所吸引,歡聚一堂,對繡瓏坊五年來的發展給予了高度肯定。北京京劇院國家一級舞美師彭仲林先生在賀電中對繡瓏坊寄予了厚望:“我祝福繡瓏坊工作室越辦越好,在創造精品服飾藝術的同時,廣泛吸取國粹藝術精華,提高自己的修養及修為,多出好作品、好行頭,為活躍在戲曲舞&上的梨園名家、同仁的行頭藝術錦上添花、大放異彩,為戲曲服飾藝術的傳承和發揚光大而繼續努力。”
中國記協原黨組書記翟惠生講話(攝影 孫覺非)
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原黨組書記、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名譽會長翟惠生先生在祝賀現場以“文化京劇、京劇文化,生活京劇、京劇生活”為切入點,強調了藝術、文化、生活三者的緊密關係,希望繡瓏坊能夠將劇裝做成文化,融入生活。西城區文化顧問、北京國粹藝術傳承促進會名譽會長許立仁先生贈送《松鷹圖》、舒桐先生手書“繡瓏坊”三字相贈、書法家李新永先生贈送墨寶“繡瓏描鳳”、張凱先生畫《老來紅》一副贈予繡瓏坊&&祝賀。新聞、外交界的票友們也到場用精彩的京劇唱段&&祝賀。
國家京劇院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於萬增先生演唱《初出茅廬》 (攝影 孫覺非)
隨着時代的進步、科技的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關鍵在於造就一批熱愛優秀傳統、擁有文化自信的年輕人,繡瓏坊的年輕人用他們的實際行動踐行着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理想,正所謂:涓流積至滄溟水,拳石祟成泰華岑。他們今天對於劇裝的堅守,將成為明天一片文化的綠洲。
(原標題:繡龍描鳳傳“非遺”神韻 善作善成展戲曲風采 ——北京繡瓏坊劇裝工作室的青春追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