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故事|北京中軸線:丈量歷史,賡續文脈-新華網
2023 04/26 15:59:50
來源:新華社

中國故事|北京中軸線:丈量歷史,賡續文脈

字體:

  在古都北京的中心,一條南北方向的軸線,如一把標尺,標注着中國發展的進度,也呈現着中國人的智慧和氣度。它就是自永定門至鐘鼓樓、全長7.8公里的北京中軸線。

  最近,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館舉行的“輝煌中軸”展覽上,巨大沙盤演繹着北京中軸線上的春夏秋冬。

  擁有不同時代和類型建築的中軸線,宛若大氣磅礡的交響樂——自永定門至正陽門,節奏和緩;自正陽門至景山,貫穿宮前廣場和整個宮城,旋律激昂;從景山至鐘鼓樓,是高潮後的收束。

  3月28日,觀眾在觀看北京中軸線沙盤。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歷史風煙裏的中軸線

  從元大都開始,七百餘年間,北京中軸線始終處於北京城中心,猶如脊梁一般支撐着城市發展。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曾説:“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

  游客在北京景山上觀賞中軸線景觀。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走進景山公園,拾級而上,當來到萬春亭這個老北京城的制高點,沿着南北方向放眼望去,前後是高低起伏、錯落有致的各類建築,左右是對稱的建築空間組合,北京中軸線獨特的“壯美秩序”一覽無余。

  北京中軸線的起源頗具浪漫意味。中國古人在“仰望星空”的過程中,漸漸形成“居中而治、以中為尊”的理念以及中正、中和、凝聚、向心、多元一體的文化傳統。

  考古人員在史前聚落良渚遺址中發現,祭壇等重要建築本體高大,處於聚落城址的中間地帶,説明了當時的古人已經有了“居中”的意識。

  首都博物館研究館員章文永介紹,北京中軸線的形成與北京都城歷史的發展密切&&。元大都形成縱貫宮城中央、全長約3.8公里的都城軸線。明永樂時遷都北京,在元大都的基礎上,遵循其原有的軸線格局拓建城池、營建宮苑和壇廟等;明嘉靖年間拓建南城後,7.8公里的中軸線格局基本形成。

  北京中軸線參照古人所描繪的面朝後市、左祖右社、對稱布局的理想都城範式,進行規劃、建設和完善,集中展現了13世紀至今中華文明在城市規劃建設上的創造力。

  2022年7月6日,市民游客夜游前門商業街。 新華社記者 李欣 攝

  百姓身邊的中軸線

  5路公交車是北京歷史最悠久的公交線路之一。它穿越大半個北京老城,線路恰好接近北京中軸線。

  登上5路公交車,從前門、天安門、北海、景山,一直穿行到地安門、萬寧橋、鼓樓……時光仿佛都慢了下來。紅墻綠瓦,碧水石橋,古都北京,余韻悠長。

  從業近16年的5路公交車駕駛員張濤,幾乎天天與北京中軸線“打交道”。“這麼多年過去了,城市的發展變化日新月異,但老北京城的熟悉和親切還在。”他説。

  3月28日,觀眾在觀看北京中軸線老照片。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張濤見證了北京以中軸線保護為牽引、強化文物保護和周邊環境整治、推動老城整體保護與復興所帶來的變化。“行車的道路越來越寬,駕駛的車輛越來越舒適、環保、安全,游客也越來越多。”張濤感嘆道,“當車輛行駛到天安門時,車上的乘客發出此起彼伏的讚嘆聲,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位於地安門外大街中部、什剎海東岸的萬寧橋,是北京中軸線上最古老的橋梁,也是5路公交車每天經過的地方。“萬寧橋有700多歲了,為了保護它、降低對它的影響,我們從‘大車’換‘小車’,也是為保護中軸線貢獻自己的力量。”

  近代以來,北京中軸線見證着這個古老國家的重大歷史變革,以及沿線建築群逐步走向公眾化的過程。民國初年,帝王之都開始了邁向近現代都會的歷程,中軸線區域的宮殿、園囿、壇廟、廣場等陸續轉變為公共財産,功能也隨之轉變為服務市民和社會的博物館、公園、廣場、教育場所等。

  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並對外開放。如今,故宮博物院年接待量超過1000多萬人次,是世界上游客訪問量最多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之一。

  故宮角樓結構奇麗,是“紫禁城”裏造型最為複雜的建築。熱愛馬拉松運動的北京市民顧力説,“每逢奔跑在景山前街,總是期待轉彎的一刻。我會停下腳步,站在筒子河的河堤轉彎處,凝視這座跨越了六百多年的建築”。

  2022年8月16日,一列復興號高鐵列車從位於北京中軸線上的永定門城樓前駛過。 新華社記者 鞠煥宗 攝

  科技加持的中軸線

  數字“體檢”、數字展覽、數字藏品、數字文化體驗……數字技術的發展為北京中軸線文化遺産的保護、傳承和利用拓展了新空間。

  在“文物醫生”眼中,古建築也需要做“體檢”。近年來,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文物醫生”,通過改造微鑽阻力儀等一批適合中國文化古跡檢測的設備,完成了中軸線遺産核心區的部分文物建築結構安全檢測工作,運用科技手段賦能文化遺産保護。

  這是3月28日拍攝的“輝煌中軸”展覽上的展品。 新華社記者 陳鐘昊 攝

  今年1月正式公布實施的《北京中軸線保護管理規劃(2022年—2035年)》提出,要提升預防性保護管理水平;建設遺産檔案信息系統,開展重點問題研究,深化對北京中軸線、北京老城的理解與認識。

  “輝煌中軸”展覽數字多媒體總設計師王泊喬説,中央美術學院繪畫團隊對《燕山八景圖》進行數字化重繪,創作團隊對燕山山脈進行衛星定位和三維實景重建,呈現燕山上的四季景觀和日夜輪轉。

  展覽中,視聽多媒體方式呈現的《祭先農壇圖》讓參觀者仿佛身臨其境。“創作團隊翻閱大量文獻資料,邀請專業舞蹈演員多次排練樂舞,採取真人實拍、綠幕摳像等方式,將明清時期北京中軸線上祭祀典禮莊嚴肅穆的禮樂舞蹈進行還原重現。”王泊喬説。

  陣陣清亮的鳥鳴掠過古都上空,“雨燕回來了!”每年4月左右,北京雨燕從遙遠的非洲南部飛抵北京,在北京中軸線上的鐘鼓樓等地“駐紮”。而今,“北京雨燕”已成為中軸線申遺首個數字形象IP,受到網民熱捧。

  “數字化”也讓中軸線文化有了更加新穎和走心的傳播。在萬寧橋聽北京城營城建都規劃、在鼓樓前聽老北京吆喝聲、在萬春亭一覽中軸全貌……自去年以來,萬寧橋邊的石質鎮水獸化身為數字導游“水靈龍”,帶着游客飽覽北京中軸線風光。

  總策劃:趙丹平、顧錢江

  策劃:衛鐵民

  監製:閔捷

  記者:羅鑫、閔捷、朱昊晨

  視頻:朱昊晨、龐元元

  部分視頻素材來源:中數藝互動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編輯:劉暢

  新華社對外部

  新華社北京分社

  聯合製作

  鳴謝:北京中軸線申遺保護工作辦公室

  中國故事工作坊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