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化數智化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專訪北京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新華網
2025 10/16 08:57:14
來源:新華網

綠色化數智化賦能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專訪北京工業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

字體:

  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

  新華網北京10月16日電 北京工業大學(以下簡稱“北工大”)創建於1960年,是唯一一所同時進入國家“211工程”和“雙一流”建設的北京市屬高水平研究型大學。65載弦歌不輟,這所高校始終堅持“立足北京,服務北京,輻射全國,面向世界”的辦學定位,充分發揮以工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優勢,為服務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和國家戰略提供堅實支撐。

  日前,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接受新華網專訪時&&,北工大主動適應新時代首都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新要求,以綠色化、數智化理念,持續提升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師資隊伍水平,加快建設具有北工大風格、中國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學,努力為建設教育強國首善之區作出新的貢獻。

  新華網:今年是北工大建校65周年。從歷史中走來,學校涵養出怎樣的“北工大氣質”?

  聶祚仁:北工大自創建以來,始終與國家和首都發展同向同行。六十五載辦學歷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北工大氣質”,其核心是“不息為體,日新為道”的校訓精神。這種氣質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創業底色;二是窮究真理、實事求是的科學品格;三是銳意創新、敢為人先的改革銳氣;四是開放包容、爭創一流的團隊胸懷。這些特質深度耦合,共同鑄就了北工大人服務首都、建設國家的使命擔當。

  “十四五”時期,學校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推進,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通過優化學科專業布局、深化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創新科研組織機制、擴大教育對外開放等舉措,全面提升辦學質量。當前,學校正緊緊把握建校65周年的新起點,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戰略部署,以服務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積極投身教育強國首善之區建設,開闢出一條彰顯“北工大氣質”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新華網:近年來,北工大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了哪些進展?有哪些創新舉措?

  聶祚仁:“十四五”期間,學校整體辦學實力顯著提升。最新數據顯示,我們首次進入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全球前300,工程學、材料科學進入ESI全球前1‰,11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特別是在頂級學術期刊發表方面實現突破,累計在《科學》《自然》等期刊以一作、通訊或第一單位發表論文8篇。

  在學科布局上,學校堅持“做強主流優勢學科、引領特色發展,打造交叉基礎學科群、支撐內涵發展,服務高精尖新産業、實現融合發展”的思路,持續完善“一流工科、優勢理科、特色文管、精品藝術”的學科生態體系。近期,學校揭牌成立了新能源、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網絡空間安全4個新學院,這是學校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破解産業關鍵核心技術的重要舉措。

  我們還積極推進學科交叉融合,依託物質科學與技術等交叉學科平台,促進多學科深度交融;通過建設國家科技創新高地戰略研究中心,創新文工、文理交叉的智庫體制機制,推動哲學社會科學在服務社會中實現創新發展。

  新華網:您常提的“雙化協同”育人體系,如何理解其中之意?

  聶祚仁:“雙化協同”育人體系是學校構建卓越育人格局的重要路徑,其核心是通過綠色化、數智化的深度融合,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創新人才,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

  在理念層面,我們將綠色低碳發展理念全面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和社會責任感。同時,以數智化賦能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學科專業升級,緊密對接北京新一代信息技術、醫藥健康、智能製造等産業集群發展需求。

  在實施路徑上,我們重點推進三方面工作:一是健全支撐數智化與綠色化協同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構建“人工智能+”課程體系,建設數智實踐基地,開發新形態教學資源;二是打造産、教、研融合發展共享實踐平台,注重跨學科融合的創新型、綜合型設計,實現校內虛擬實驗教學資源共建共享;三是持續完善綠色低碳的教育教學質量文化建設,優化監督—評價—反饋—改進機制,確保改革措施落地見效,為人才培養等各項工作提供重要支撐。

  這些創新舉措也使人才培養更好契合人工智能時代需求,為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鑒。

  新華網:學校在推進有組織科研方面有何成效?

  聶祚仁:北工大堅持有組織科研,目前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進展。在創新平台建設方面,獲批建設橋梁工程安全與韌性全國重點實驗室、材料循環低碳再生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全國重點實驗室,獲批建設平板顯示玻璃工藝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在標誌性成果方面,自2006年以來,學校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38項。

  在成果轉化方面,學校創新“三高五轉兩體系”轉化模式,構建了科研團隊、技術轉移中心、國家大學科技園“三位一體”的服務體系。學校連續多年位居中國高校專利轉讓排行榜前列,“高功率高亮度半導體激光器專利組合”案例入選北京市專利轉化運用優秀案例。

  同時,學校還將有組織科研優勢轉化為區域發展勢能。北工大與北京大興、懷柔、亦莊、朝陽等區共建産教融合基地,參與懷柔科學城大科學裝置建設,多項成果入選北京同步輻射裝置年度重要成果。

  新華網:教師是立教之本、興教之源。北工大如何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

  聶祚仁:人才是提升高校學術水平、科研産出與育人質量的核心要素。“十四五”以來,北工大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人才工作會議精神,聚焦國家重大戰略和首都“四個中心”功能建設需求,着力構建“引才精準化、育才系統化、留才暖心化、用才科學化”的全鏈條工作機制。通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我們構建起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多維度人才評價體系,為學校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通過不斷完善高水平師資隊伍建設機制,學校人才隊伍建設成效顯著。“十四五”期間,學校成功引育戰略科學家5人;新增入選國家傑青同級別人才34人,增長142%;新增入選國家優青同級別人才39人,增幅達205%。136人入選2025年全球2%頂尖科學家“年度影響力排行榜”,41位學者進入“終身科學影響力排行榜”。3支團隊獲評“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專任教師佔比從“十三五”末的62.02%提升至67.4%,正高級職稱教師增長33.9%,副高級職稱教師增長29.5%,博士後站點總數達到19個。教師隊伍整體競爭力邁上新&階,為北京人才高地建設提供了重要支撐。

  新華網:作為北京市屬高校的“排頭兵”,學校如何通過成果轉化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

  聶祚仁:北工大始終以服務北京“四個中心”建設為首要任務,在成果轉化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實踐。通過打造“校企聯合體”,與行業龍頭企業共建研發平台,推動“空間共享、技術共研”的深度合作。創新推出“先賦權後轉化、先賦權後行權、先轉化後獎勵”三元聯動機制,將成果轉化成效納入職稱評價體系。

  深入推進山河灣谷創新區建設,目前該創新區已吸引197家科技企業入駐,匯聚了包括3位院士、9位國家級人才在內的高水平團隊,累計擁有授權專利1160項,覆蓋人工智能、高端裝備、新材料等前沿領域,展現出良好的創新集聚效應。未來,這裡將成為學校有組織科研和成果轉化的核心陣地,為首都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學校還通過布局成果轉化工作站、建設“成果超市”、激活技術經理人隊伍等舉措,不斷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持續提升服務區域發展的能力和水平。(記者王君璐、展鵬、趙旭、夏子麟)

【糾錯】 【責任編輯: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