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一流科學小鎮“呼之欲出” 高標準規劃構建京北科創新格局-新華網
2025 10/02 14:53:56
來源:昌平區委宣傳部

國際一流科學小鎮“呼之欲出” 高標準規劃構建京北科創新格局

字體:

圖為北大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鳥瞰設計圖。

  京北大地,一座以“科學”為名的小鎮正從規劃走向現實,成為昌平區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科創走廊的關鍵落子。

  日前,昌平區與北京大學正式簽署《共建北京大學昌平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合作協議》。根據協議,雙方將圍繞規劃落地於馬池口鎮的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開展多項合作,並在此基礎之上,共同推動在馬池口地區建設一座高品質、充滿活力的科學小鎮,開啟校城融合的嶄新篇章。

圖為北京大學新燕園校區。

  打造世界級科創策源新高地

  北大馬池口科學小鎮規劃面積13.74平方公里,以建設“世界級原始創新策源地、國際科創人才育成基地、世界級高端産業集聚區、國際化品質生活示範區”為戰略定位,將承接北京大學重大創新資源與科研&&落地,同時着力優化空間布局、完善功能配套、提升區域品質,引領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發展。

  在規劃理念上,科學小鎮借鑒美國波士頓128公路、加州101公路等國際知名創新走廊的規劃經驗,採用“廊道牽引、組團聯動、板塊發展”模式,助力馬池口地區成為G6科創走廊的關鍵樞紐。城市設計則突出“四高”特色,即高績效的創新生態圈層、高複合的空間融合系統、高品質的人才需求服務和高保障的機制政策支撐。

  在創新生態方面,科學小鎮以北大新燕園校區和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為核心,由內向外構建了“原始創新—成果轉化—産業創新”三個圈層,打通“基礎研究—應用研發—成果轉化”全鏈條。北大産教研融合創新中心作為核心引擎,打造“實驗室+科技園+産業園”一體創新模式,建設國際化開放式創新園區。

  空間布局上,科學小鎮將構建“雙芯驅動、兩廊帶動、組團布局、生態織底”的高複合的空間融合體系。依託京張高鐵、市郊鐵路等交通軸帶打造“樞紐動力芯”,借助辛店河等水系資源營造“生態共享芯”,推動科創、生活、生態、文化空間高度融合與開放共享,實現産業發展與生態宜居的有機統一。此外,昌平還在政策機制上通過建立政府、高校、市場三方協同的“三螺旋”協同落地體系和“五年實施計劃”,確保科學小鎮藍圖有序落地,推動“科學家的家、創業者的城”加速成型。

圖為沙河高教園區內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沙河校區南門。

  營造高品質人才生活圈

  為吸引和留住高端創新人才,科學小鎮在打造宜業宜居的高品質生活環境上下足功夫。

  為提升區域生活品質,科學小鎮規劃常住人口9.28萬人,居住用地161.5公頃,職住用地比達1:2.15,為實現職住平衡奠定了基礎。

  公共服務方面,規劃建設1個綜合服務中心、6個社區服務中心和8個産業鄰里中心,配套建設36處高品質教育、醫療、文化等公共設施,構建“片區-社區-小區”三級生活圈。消費場景方面,培育親水休閒、體育賽事、文藝演出、夜間經濟等多元融合業態,並盤活利用老舊廠房打造文創消費空間,形成“以商興業、以旅融城、以文化人、以體聚力”的良性發展格局。

  生態景觀的打造同樣高標準。依託“八水穿鎮、藍綠交織”的生態基底,科學小鎮將布局9個主題公園及多個街頭綠地,形成“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花園網絡,打造26公里慢行綠環,營造“花園、校園、家園、田園”四園融合共生的宜居生態環境。

圖為清華南口國重基地。

  多核聯動共建京北創新集群

  “科學小鎮將與清華南口國重基地、沙河高教園一起共同構建首都西北部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集群。”昌平區相關負責人介紹,科學小鎮的建設是昌平區構建京北科創空間布局邁出的重要一步。該布局通過沙河高教園和南口、馬池口兩大節點的聯動發展,將科教資源優勢轉化為創新發展動能,增強北京國際科創中心輻射帶動能力,打造新質生産力的新發展極。

  其中,沙河高教園聚焦人才培養與高校成果轉化,與10所高校共建未來大學科技園,採用“一園多址”“多校一園”模式,打造集中連片的高校科技産業集聚區和前沿技術創新策源地;清華南口國重基地承接清華大學14個以上全國重點實驗室,正逐步建成清華主校區外規模最大、集聚度最高的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基地。二者與北大馬池口科學小鎮同頻共振、形成聯動發展的創新共同體,將在未來共同構建“科創互促、産業互動、區域互聯”的新格局。

  北大馬池口科學小鎮的崛起,不僅是地理空間的升級,更是創新生態的重塑,標誌着昌平區校地融合邁入了價值共創、命運共濟的新階段。它猶如一顆強勁的心臟,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輸送源源不斷的智慧血液。未來,這裡涌動的不僅是技術、資本與人才,更是邁向高質量發展新征程的鏗鏘足音:一座充滿活力的科學之城、夢想之鎮,將蹄疾步穩行走在京北大地上。

【糾錯】 【責任編輯:雲賽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