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友聖:數字治理生態創新是商用車發展的未來-新華網
2025 08/28 08:46:35
來源:中富祥雲

潘友聖:數字治理生態創新是商用車發展的未來

字體:

  中富祥雲(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多年來扎根一線,構建起一套以“科技預防+運維管理+服務質量保障”為核心的數字治理體系。“技術是骨架,數據是神經,服務是肌肉。”中富祥雲董事長潘友聖&&,商用車治理的未來,不只是靠設備,更要依託一套可落地、可推廣的系統機制。

  新華網:中富祥雲近年來在商用車安全管理方面取得了快速發展,您認為行業面臨的核心挑戰是什麼?

  潘友聖:一方面,大車事故責任鏈複雜;另一方面,企業管理手段跟不上,整個系統像是“靠經驗跑”的。最初我們嘗試了多種市面上的通用設備,發現很多效果有限,反而可能形成“越管理越焦慮”的惡性循環。

  新華網:如何突破這一困局?中富祥雲的核心模式是什麼?

  潘友聖:我們逐漸意識到,問題不在設備本身,而在“方法不成體系”。於是我們重新設計了一整套治理模型,核心就是“科技預防+運維管理+服務質量保障”三位一體。不是事後追責,而是事前干預,不是給客戶一堆設備,而是提供一套完整、閉環的數字治理體系。這個體系具備幾個關鍵能力:一體化數據底座,讓車、人、路運營全過程可視可控;智能分析系統,實時識別風險行為,動態調整干預;服務執行機制,確保預警不只是“提示”,而是産生實際結果。最重要的是我們打造了一個“低門檻、可複製、可復用”的商業模型,讓服務真正“跑”起來,而不是“裝”起來。

  新華網:中富祥雲的業務發展很快,背後的增長邏輯是什麼?

  潘友聖:2023年我們營收700萬元,2024年增長到6700萬元,2025年僅上半年就已達到1.2億元。這種增長,本質上不是我們變得厲害了,而是行業的需求得以釋放。我們通過商業模式的設計,實現了“在不增加企業綜合成本的情況下,讓企業提前享受到事故減少帶來的運營回報”。比如説,企業出險率下降,保險獲得性提高;管理精度提升,司機滿意度上升、車輛出勤率提高;平台聯動,企業服務閉環、責任可控。這背後,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協同,而不是單點能力的疊加。

  新華網:這不僅是一個服務模型,更像是一個系統生態?

  潘友聖:我們並不把自己看作是設備商或風控服務商,而是在構建一個“商用車數字治理生態”。這個生態包含企業管理者、車隊、司機、保險方、監管等多個參與者。我們的平台作為中樞,將各方連接、協同,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安全共治。

  這個生態的三個關鍵詞是:可複製,模式可以適配不同場景與企業體量;可共享,數據、結果、風險等級可跨部門、跨角色聯動;可持續,服務不斷沉澱數據,數據反哺服務,形成良性循環。我們相信,當這個生態真正建立後,優質企業能獲得更低的合規成本與更高的信任溢價,整個行業能從“粗放管控”邁向“智能治理”,形成制度化的科技托底。

  新華網:您認為未來行業治理會如何演進?這套生態的價值體現在哪?

  潘友聖:事故率每降低一個百分點,背後是很多家庭的完整、安全和安心。對整個社會而言,治理交通安全不能靠“事後追責”,而必須依賴“事前預防”。要實現這種轉變,光靠單點技術是不夠的。我們認為,必須構建一個“技術+制度+服務”三位一體的系統治理模型。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逐步構建起一個數字化治理生態,這不是一個企業的事情,而是整個行業、社會系統的共建過程。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平台、機構正在主動參與到這個生態中來。這是一種極其積極的信號——一個可控、可信、可持續的數字治理網絡正在形成,而這也正是我們長期努力的意義所在。我們希望,這不僅是一個商業模式的探索,更是一種科技向善的治理樣板。

【糾錯】 【責任編輯:韓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