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至5日,2025全球數字經濟大會在京召開。開源中國董事長馬越在接受新華網專訪時指出,開源已成為AI時代主流和開放協作創新的核心方法論。他強調開源兼具普惠精神與商業競爭價值,能驅動技術迭代。中國正從開源大國向強國轉變,需以開放心態貢獻全球。馬越呼籲開源超越地緣政治,加強國際協作,並通過建立國家級可信機制保障開源供應鏈安全。
新華網:當前全球開源生態發展呈現哪些新的趨勢?
馬越:開源現在已經徹底成為主流。我們經歷了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時代,蘋果的IOS系統選擇閉源,而安卓和“後來居上”的鴻蒙(OpenHarmony)系統都選擇開源。在AI領域,目前除OpenAi是閉源以外,以DeepSeek為代表的大模型均選擇開源。6月30日,百度的文心大模型與華為也相繼開源,這標誌着開源的全面勝利。在人工智能時代,開源將成為社會化的開放協作創新方法論。
新華網:開源生態的繁榮離不開持續創新,如何激勵産業對底層核心技術的積極貢獻?
馬越:開源雖秉持“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普惠精神,但本質更是商業競爭的利器。通過開源能彰顯技術領導力,快速聚集用戶生態,形成流量經濟效應。其市場化本質將驅動技術持續迭代更新。
新華網:中國企業在全球開源生態體系中扮演什麼角色?有什麼特點?未來發展機遇在哪?
馬越:過去中國更多是開源受益者,但隨着科技水平提升,現已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開源國。若科技企業保持開放共享心態,中國將從開源大國升級為自主的開源強國,為國際社會貢獻更多優質項目,推動全球科技創新。
新華網:您認為如何進一步促進開源生態的國際交流合作?
馬越:開源應為全人類服務,不受地緣政治干擾。國際參與者,如德、美、香港等地代表,均在本次開源峰會中明確&&,願與中國共同踐行擁抱世界創新、共享人類文明的開源精神。我們發布的《北京開源宣言》也重申了中國擁抱開源、普惠世界的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