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機器人馬拉松奪得亞軍
到帕西尼感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落地昌平
從齊禾生科開發新型鹼基編輯工具QBEmax
到全市首家AI+新材料全流程智能實驗室
落地新元科技園
......
一季度
我區未來産業發展呈現強勁增長態勢
産業賽道上的企業
以實幹之筆擘畫出開年的奮進圖景
在未來已來的今天
且看昌平如何搶春光開新局
昌平“機器人”全球矚目 産業活力加速釋放
機器人産業開年發展數據亮眼。據統計,1-3月,全區12家規上企業實現産業收入29.1億元、同比增長49.7%。

在近期的全球首場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場上,昌平企業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的機器人N2奪得亞軍,令全球矚目。賽場外,機器人産業的馬拉松並未落幕,該公司的基礎訂單規模提到了更高程度,松延動力(北京)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姜哲源&&,“這就為公司補上了閉環中最重要的銷售一環,今天就簽了100多個訂單,這是最讓我驚喜的”。

此外,一季度,昌平區新引進南京奧特(焊接機器人)、羅伯醫療(消化內鏡微創手術機器人)等5家機器人企業,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串、輻射一片”的集聚效應。近期,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帕西尼感知科技”)也在昌平落地子公司帕西尼感知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擬建設研發中心與大北方客戶銷售中心,遠期布局觸覺傳感器、靈巧手、人形機器人産品線,更是為昌平的機器人賽道注入滿滿活力。

與此相得益彰的是産業空間的不斷優化完善。走進未來科學城機器人産業園,記者看到,機器人産業園一期實現主體結構封頂,地上二次結構完成至95%,預計今年10月竣工投用。
技術全方位升級 産業亮點頻現

合成生物技術能讓細胞變成“超級工廠”,按需求産出各種特定物質用來進一步加工,而基因編輯是合成生物技術的“手術刀”。最近,駐昌企業北京齊禾生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型鹼基編輯系統上取得了新突破。該企業自主研發的新型鹼基編輯系統QBEmax實現了對鹼基編輯技術的全方位升級優化,有望為精準基因編輯應用場景提供有力的新技術。據悉,目前,該企業正依託QBEmax系統,對多種重要作物進行多種類型的性狀改良,包括高産及矮桿玉米、耐除草劑水稻、高産大豆等,助力國家“糧食安全”戰略。

3月27日,在2025中關村論壇開幕式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與昌平區共建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技術創新中心)校長譚天偉率領團隊研發的生物法己二酸製備技術,作為10項重大科技成果之一發布,成為全球科技界矚目的焦點。

據悉,己二酸是製備尼龍材料的重要物質原料,由其製備的優質工程塑料可用於航空航天、汽車高鐵等裝備的生産,也能製作衝鋒衣、速幹服等服裝。譚天偉團隊通過己二酸的生物合成新途徑,産物的理論得率達87%,較現有路徑提高32%。同時隨着該技術不斷成熟,“細胞工廠”的規模也不斷擴大,從30毫升的發酵瓶擴展至3升的發酵罐,今年將有望搬進足有1噸容量的中試大罐。

在合成生物製造領域類似這樣的技術突破升級,一季度,在昌平可謂是亮點頻現。作為昌平區布局的重點未來産業之一,當前合成生物製造産業已聚集90余家相關企業,初步形成産業集群。據統計,一季度,合成生物製造規上企業,營業收入達16億元,産值超8億元。
AI+促變革 産學研合作持續深化
當人工智能(AI)攜手材料科學,一場研究革命加速到來。3月21日上午,沙河高教園區AI+新材料合成校企聯合實驗室揭牌儀式在新元科技園區成功舉辦。AI+新材料合成校企聯合實驗室位於新元科技園校城融合示範基地,總建築面積1168平方米,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劉宇宙教授創立的北京深雲智合科技有限公司運營管理,專注於“AI+新材料”領域,致力於以人工智能技術驅動底層創新,圍繞新能源材料、超導材料、生物醫用材料等重點領域,推動研發模式變革,加速推動綠色新材料産業發展。AI+新材料合成校企聯合實驗室的成立,既是沙河高教園區推動科技創新、深化校企合作的又一重要成果,也是落實“人工智能+”行動的重要舉措。

此外,在昌平區的積極推動下,中國移動信息港已初步建設中央節點小規模6G試驗網,支持sub-7ghz、毫米波、可見光等多頻段融合組網,完成自動化測試系統的研發,可高效支持10余項6G新技術驗證。同時,北京郵電大學等駐昌高校也積極參與,與企業、研究機構等多方主體共同合作,發揮各自優勢,形成産學研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
好風憑藉力,送我步青雲
隨着入選首批北京市未來産業先導區
昌平區將結合有關部署
積極推進先導區建設
以新質生産力構築競爭力
探索形成一批
新業務、新應用、新模式、新業態
開啟未來産業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