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未來産業先導區啟動儀式舉辦。北京市率先在海淀區、昌平區啟動創建市級未來産業先導區,標誌着北京全力構建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與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未來産業創新生態。

北京市未來産業先導區啟動儀式現場。人民網記者 李博攝
以未來健康為主賽道
未來製造和未來能源為副賽道
昌平區正在布局建設
北京市未來産業先導區
打造全球未來健康産業技術創新策源地
全國未來製造創新成果孵化轉化加速地
全國未來能源場景應用引領示範地
為什麼是昌平?
昌平位於北京西北部,是首都重點發展的平原新城,生態環境良好,作為北京“三條文化帶”唯一匯聚之區,擁有3處世界文化遺産,森林覆蓋率達到48.7%,素有“京師之枕”的美譽。作為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核心承載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昌平區建設先導區發展優勢突出。

2024年,昌平區三大主導産業醫藥健康、先進製造、先進能源産業收入分別達到1040億元、1646.9億元、2532.4億元,形成三大千億級産業集群,為未來産業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原創技術策源能力突出,集聚着全國唯一一家生命健康領域的國家實驗室——昌平實驗室,以及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北京腦科學與類腦研究所等多家部市共建的高水平研發機構。
産業發展政策優勢突出,持續優化營商環境,完善了“1+1+N”産業政策體系,&&了促進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支持辦法、促進昌平區先進製造業發展暫行辦法、促進氫能産業創新發展支持措施等政策,同時正在制定未來産業培育行動方案。
産學研聯動發展優勢突出,聚集了清華、北大、北航等41所全國重點高校的本部和分校區,匯聚科研人員4萬餘人,圍繞未來産業細分賽道着力引進和培養了一大批優質企業,如生命科學園和昌平園匯聚着知名科學家創辦未來健康企業83家,能源谷集聚着“兩張網”“三桶油”“五大發電集團”等央企創新資源。
全産業鏈競爭優勢突出,産業平台豐富,搭建了各類關鍵共性平台36家,引入新生巢、飛鏢國際等標杆孵化器,建成全國首家國際研究型醫院、全市首個藥品醫療器械創新服務站等;産業空間廣闊,近三年年均産業用地供應超過千畝,可用産業空間達288萬平方米;産業基金設立,區政府性投資母基金群規模超過420億元,實現主導産業全覆蓋。

先導區如何布局?

圍繞建設具有全國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的未來産業新高地的戰略目標,構建“一核四園多點”的先導區內部格局,即以中關村生命科學園(生命谷)為核心引領,中關村昌平園核心區、北京市機器人産業園(昌平)、北京市合成生物製造育新基地(未來科學城)、能源谷未來星科智造産業園“四園”支撐,聯動發展沙河醫藥健康産業園、小湯山美麗智造園、新元科技園、朱辛莊片區、賽迪産業園、水屯工業區等多點園區共同支撐。
強化與京內重點區域的聯動發展布局,推動建立未來健康“雙城”協同培育發展模式,積極承接中關村機器人創新成果轉移,推動與延慶、懷柔等地區聯合建立京北氫能産業發展協調機制。 深度融入京津冀協同創新的發展大局,推動未來健康前沿賽道“科技+産業”雙鏈融合發展,推動京津冀機器人産業鏈供應鏈跨區域聯動,推動氫能産業跨區域、集群化協同發展,加快構建“總部基地在昌平、生産配套在津冀”的協同發展新格局。

先導區培育路徑?
圍繞“一主兩副”賽道,聚焦11個細分方向,未來健康主賽道重點發展細胞與基因治療、腦科學與腦機接口、高端醫療器械、合成生物、美麗健康、AI+生物醫藥6個方向;未來製造副賽道重點發展機器人1個方向;未來能源副賽道重點發展氫能、新型儲能、能源互聯網、AI+能源4個方向。

部署實施“五個一”行動,努力突破一批關鍵前沿核心技術,支持各類創新主體承擔生物醫藥領域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和重大專項,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學與領軍企業組建未來製造聯合攻關團隊,推動能源央企與民企共同突破一批氫能關鍵核心技術。
聚力打造一批標誌性拳頭産品,未來健康加快推出一批腦機接口標誌性産品,跟蹤和謀劃一批細胞和基因治療産品,未來製造重點推動具身智能機器人和手術機器人研製和應用,未來能源推動一批氫能重點産品實現研發突破。
加快建設一批示範性應用場景,加快推動腦機接口在醫養和運動領域的示範應用,推進醫療健康機器人在手術和康養領域垂直應用,促進合成生物在美粧等特色領域示範應用,探索推進新型儲能多元化示範應用。
重點培育一批特色化産業集群,努力構建世界級腦科學應用産業集群,着力培育全球領先的合成生物産業集群,全力打造機器人産業集聚新高地,加快建設氫能産業創新發展高地。
系統布局一批專業化平台載體,支持民營頭部企業牽頭組建未來産業概念驗證中心,推動行業領軍企業牽頭建設未來産業中試基地,以育新基地為依託體系化布局建設一批孵化加速器,圍繞能源領域大科學裝置構建未來産業雙創綜合體。
以先行先試為抓手
昌平區優化創新要素配置
強化政策支持引導
積極推動向國家級先導區升級
持續推動三大賽道
形成技術策源、輻射津冀、引領全國的
發展格局
為加快培育新質生産力
構建經濟發展新版圖
貢獻“昌平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