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機器人挑戰“半馬”,冠軍靠什麼贏得比賽?-新華網
2025 04/22 10:00:00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人形機器人挑戰“半馬”,冠軍靠什麼贏得比賽?

字體:

  19日上午,2025亦莊半馬暨人形機器人半馬鳴槍開跑,來自北京、上海、廣州、蘇州等地的人形機器人在21.0975公里的賽道上上演“人機共跑”。本次比賽,20支參賽隊同場競技,但機器人高矮胖瘦不同,造型並不統一,比賽成績怎樣計算才公平?獲得冠軍的人形機器人又是靠什麼技能優勢贏得的比賽?

  眼下,人形機器人賽道正在加速“起跑”,人形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服務消費機器人的本質區別是什麼?當人形機器人遇上馬拉松,又將為整個産業打開怎樣的新局面?

  比賽地形多樣選手造型各異

  成績如何計算?

  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路線,起點設在北京南海子公園南門,終點設在國家信創園。比賽全程約21公里,這意味着,採用雙足步態的人形機器人要完成約25萬次精密關節運動。當然,這種運動並不是簡單的重復,這條路線上共設有6個左轉道與8個右轉道,轉彎角度至少有90°。由於賽道是位於北京經開區的公開道路上,跑道既包括平坦柏油路、坑洼裂縫路,又有長緩坡、短陡坡路段,以及石板路、草地、石子路等區域,這就需要機器人具備精準的路徑規劃和靈活的轉向能力。

  而從外形來看,這次人形機器人選手的長相也是五花八門,比如有身高1.8米左右的天工“Ultra”,也有身高只有75cm的“0306”小巨人機器人。有的穿了鞋,有的戴了帽子,人形機器人的造型並不統一,而且中途可能還出現換電池補給的情況,那麼比賽成績又該怎麼計算?冠軍機器人又是依靠怎樣的技術優勢贏得比賽的?

  機器人最容易壞的其實是腳踝,因為它們在奔跑過程中,需要反復地、高強度地去跺地,一定會對腳踝以及相應的連桿造成衝擊,因為人類跑步的時候,有一個腳掌先觸地的過程,相對節能,如果説採用學習人類跑步的方式,一定會對它的腳底板産生磨損,所以很多研發人員會在這裡貼心地給它們更換鞋墊或者穿上跑鞋。

  組委會也在不斷地優化比賽,特別是換電規則,最終確定,所有的參賽隊伍,不管是在補給站還是在其他地方更換電池,都是換電不停表,換電所用時間正常納入比賽時長,但是更換機器人會面臨10分鐘及以上的罰時,具體要看更換的次數來進行疊加。最終成績是由完整的計時和罰時兩者相加得出的。

  本次比賽的獎項設置也更加多樣,很多機器人不只是以奔跑的形式,可能有的是優雅地走着。因為在比賽中,除了完賽獎,還設置了最佳步態獎、最佳耐力獎等等獎項。只要在4小時10分鐘的關門時間內完成比賽,就能夠獲得。

  總台記者張河運:比賽進行到2小時38分鐘,排在第一位的天工人形機器人衝向終點。這一次比賽成績是要通過計時和罰時的總和,這次天工人形機器人全程更換了3次電池,沒有更換機器人。它和人類一樣全身擁有大大小小的關節,電機、減速器、編碼器這些基本的構件相互配合,也決定着關節輸出的力量大小以及運動控制的精度。天工人形機器人是這一次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的冠軍。

  天工人形機器人算法工程師趙文:非常興奮和激動,能夠順利完成這一次人型機器人的半程馬拉松。這次的成績其實非常好,比我們之前的訓練賽都要好,創造了機器人的個人最好成績。接下來做一些技術上的優化,同時我們的人員配合也會更加緊密一些,這樣在比賽的時候也會更加順利。

 人形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

  有何本質區別?

  雖然此次比賽的人形機器人高矮胖瘦並不一樣,但是他們背後主要依賴三大核心組件是一致的,那就是“大腦”“小腦”與本體。“大腦”主要負責高層決策以及智能信息處理;“小腦”專注於運動控制;本體則作為機器人的物理載體,承擔具體的運動任務。

  眼下,人形機器人賽道正在加速“起跑”,而國家稅務總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我國工業機器人製造、服務消費機器人製造銷售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2.4%和55.4%,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正在助力製造業加快升級步伐。那麼,人形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服務消費機器人的本質區別是什麼?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人形機器人與傳統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在形態、控制的複雜性和應用場景等方面都存在本質區別。

  首先是形態與結構。人形機器人要模擬人類的外觀,具備了頭、手、腳等結構,目的是適應人類環境並進行自然交互。傳統工業機器人通常為機械臂或者是固定結構,專注於一些特定任務,比如焊接、搬運等等。服務機器人的形態多樣,設計側重於完成特定的服務功能,比如清潔、配送等。

  其次是運動與控制的複雜性。人形機器人需要實現類似於人類的運動控制,包括平衡、步態規劃等。控制系統相對複雜。傳統工業機器人通常在預設軌跡上運行,控制系統相對簡單。服務機器人的運動控制的複雜性介於人形機器人和工業機器人之間,視具體應用而定。

  最後是應用場景,人形機器人適用於需要人機協作的複雜環境,比如家庭服務、醫療輔助等。傳統工業機器人主要應用於工業生産線執行重復性高的任務。服務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於商業、醫療、家庭等領域,提供特定服務。

  人形機器人全球首“跑”

  跑出哪些新局面?

  在比賽直播的過程中,不知道您有沒有注意到觀眾的反應:當人形機器人經過時,奔忙的“外賣小哥”停下腳步、母親抱起孩子、年輕人點開手機,大家不願錯過這場比賽的每個鏡頭。馬拉松,象徵着人類對自我超越的不竭挑戰,那麼,這場人形機器人的全球首“跑”,又將給整個産業打開哪些新局面?

  工信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劉興亮:人形機器人參與馬拉松賽事不僅是技術展示,更對産業發展具有深遠影響。

  第一是技術驗證與推動。馬拉松對機器人在超時間運行、複雜地形適應等方面提出了挑戰,有助於驗證並推動關鍵技術的發展,比如高效電極、柔性關節等。第二是標準制定與産業規範。賽事提供了統一的測試&&,有助於制定行業標準規範、産品性能評價體系,促進産業健康發展。第三是應用場景的拓展。通過馬拉松等機械測試,可以驗證人形機器人在災害救援、巡檢、陪護等實際場景中的可行性,拓展應用領域。第四是公眾認知與市場培育。通過馬拉松這樣的賽事可以吸引公眾關注,提高人們對人形機器人的認知度,培育潛在市場的需求,推動産品的商業化進程。第五是産業生態的構建。賽事可以促進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等多方合作,構建完善的産業生態系統,推動技術創新與産業升級。

  人形機器人參與馬拉松賽事,不僅展示了技術實力,更為産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人形機器人從實驗室走向實際應用,開啟更廣闊的市場前景。

【糾錯】 【責任編輯:畢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