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第三季度“普惠金融-小微指數”發布,普惠金融的各項指數在第三季度都較上一季度顯著提高。近年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普惠金融的發展。2023年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把普惠金融列入必須做好的五篇金融大文章。與此同時,我國陸續&&《國務院關於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關於銀行業保險業做好金融 “五篇大文章” 的指導意見》等多項文件,致力於構建高水平普惠金融體系,不斷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我國普惠金融的可得指數在第三季度飆升至196.23點,較上一季度提高了3.58個百分點。一方面,這反映了我國金融服務覆蓋面的擴大,以及我國金融服務質量的穩步提升;另一方面,普惠金融可得性的提高顯示出我國金融行業服務社會公平性的提升,也體現了金融體系的包容性和成熟度。在區域維度,為建設既“普”又“惠”的首都特色普惠金融體系,近年來北京市委金融辦、人民銀行北京市分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北京監管局分別牽頭編制了做好“五篇大文章”的政策舉措。從指數結果上看,北京地區普惠金融指數在供給和效率兩方面發展分別同比增長7.84%和1.28%,在地區中也呈現出了領先趨勢。在行業維度,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普惠金融的效率指數同比增長1.08%,供給指數同比增長2.90%,在各行業中增速最快。普惠金融的高效供給為這些産業更快地實現技術突破和産業結構升級提供了良好的金融環境。當前,我國緊緊依靠新質生産力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新質生産力的形成,強調依靠科技創新激發和引領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未來産業。小微企業是創新的發源地,普惠金融服務為小微企業提供優質、便捷的金融服務,增強金融服務的普及性和可獲得性,為新質生産力的形成提供了最廣泛的社會基礎。
總體而言,在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和各金融機構的有效支持下,我國普惠金融的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在新質生産力培育和成長中,普惠金融理應擔當,大有可為。在未來的一段時間,筆者認為,我們應當繼續用好普惠金融工具,強化小微企業融資支持。一是深化科技賦能,優化普惠金融服務。科技為普惠金融提供了工具、手段和新模式,推動普惠金融向更深層次發展。例如,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為小微企業提供個性化金融解決方案,如智慧授信、自動化信貸審批等。應用區塊鏈技術提高交易透明度和數據可信度,降低小微企業的融資門檻。推動移動支付工具的普及,特別是偏遠地區,實現無縫銜接的支付便捷性。二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完善風險管理機制。普惠金融的目標群體通常缺乏完善的信用記錄或抵押物,存在違約風險。因此,風險管理在普惠金融中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環節。為了進一步完善普惠金融的風險管理機制,筆者建議,應當推進小微企業的信息平台建設,緩解信息不對稱問題。此外,開發創新型風控工具,比如推出“農業保險+信貸”“保險+期貨+信貸”等模式,有效分散自然災害、市場波動等導致的風險。三是強化政策扶持與市場創新的雙重驅動。政策扶持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資源支持,而市場創新則激發了活力與效率。兩者互補,共同推動普惠金融在小微企業、“三農”領域等環節的發展。未來我們還需要繼續堅持“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協同模式,優化資源配置,形成合力,共同為小微企業和“三農”提供更優惠的金融服務,最終實現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的雙贏。(幸小雲,北京林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