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是穩經濟、促就業的關鍵,也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近年來,我國通過構建多元供給體系、優化産品服務、豐富融資增信手段及完善政策制度,系統推進普惠金融,旨在使更多優質金融服務惠及小微企業。截至2024年第三季度末,金融機構針對小微企業的貸款餘額(包括小微企業貸款、個體工商戶貸款以及小微企業主貸款)總額已攀升至79.8萬億元,單戶授信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的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餘額達到了32.6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實現了14.7%的顯著增長。
近日,2024年第三季度“普惠金融-小微指數”發布,指數結果顯示出以下信號。其一,融資供給指數增至202.57點,實現逆轉,環比增長3.96%。這主要得益於數字化轉型降低金融服務成本以及金融創新提供更加多元化産品。其二,隨着政策推動信貸資金直達基層、銀行快速授信及授信流程優化等措施的逐步落實,融資效率指數已攀升至210.80點,較上期增長0.98%。其三,本季度發展指數在波動後略有回升,達51.89點,環比增長0.38%。自9月起,支付清算協會等機構延長小微企業支付手續費優惠至2027年,有效減輕企業財務壓力,提振借貸意願,顯著促進市場復蘇,融資環境呈現積極向好態勢。其四,小微企業的經營活力顯著增強,市場信心逐步回升。具體表現為活力指數高達54.06點,穩居榮枯線之上,並實現1.15%的環比增幅。其五,小微企業信貸需求疲軟依然為最大痛點,融資需求指數下跌至106.36點,環比下降8.21%。但金融機構支持力度加大、額度提升、成本下降,國有大行融資比例上升,大額融資需求向50萬元及以上集中。總體來看,小微企業融資需求呈現連續縮減態勢,但是融資供給側質量和數量提高和企業經營活力提升預期會在未來改善或緩解企業需求下降態勢。
普惠金融整體發展態勢良好,但地區和行業間呈現分化趨勢。從地區來看,七大樣本地區的小微企業融資供給均實現逆轉性增長。其中,北京地區的提升尤為突出,指數點位高達239.51,環比漲幅達到了7.84%。山東、河南與浙江三地的融資供給也呈現出相近的增長態勢,分別較上一季度增長了2.67%、2.89%和2.59%。在風險指數方面,三季度浙江地區上升較為明顯,環比增幅為4.56%,緊隨其後的是河南地區,增幅為4.21%,而其他地區的上漲幅度則相對較為溫和。從行業來看,在融資風險方面,除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下降2.95%外,其他行業均經歷了一定程度的小幅上升,批發和零售業融資風險環比上漲3.42%,漲幅位居各行業之首。
筆者認為,針對融資需求的下降,關鍵在於加強企業信貸需求意願,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增加獲取融資的便利性。例如,金融機構可以在保證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降低獲取資金的成本和門檻,增加授信額度。應推動金融機構深度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增強對小微企業潛在盈利的評估能力,精準識別風險,合理管控風險,避免因過度的風險評估和過高的風險定價而引起的“少貸”或“惜貸”。構建“線上融合線下”“科技賦能金融”的綜合服務體系,持續創新並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確保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及農業相關主體能獲得更全面、更高質量的金融服務。針對地區間融資供給不均衡的問題,各地區應加強信息交流與合作,共享成功經驗,協同推進,全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務的整體效率與質量,確保普惠金融發展成果惠及更廣泛群體。(李伯堯,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副教授;劉韻,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