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幸福西城-新華網
2024 12/19 17:09:57
來源:瞭望東方周刊

發現幸福西城

字體:

  《瞭望東方周刊》記者劉佳璇、魯暢 

  2023年8月,位於北京市西城區的北海公園,白塔屹立,綠柳依依(西城區宣傳部/供圖)

  北京天安門西側,百年府右街貫穿南北。大街東側,一面紅墻掩映於蒼翠樹木之間。紅墻內,是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所在地中南海;紅墻外,生活着北京市西城區約110萬幹部群眾。

  一邊連着紅墻,一邊連着百姓,特殊的地位意味着特殊的職責使命。近年來,西城區堅持做到“突出政治中心、突出人民群眾、引領現代化建設”,奮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描繪幸福新圖景。

  在寸土寸金的地段建成二環內最大的森林公園;堅持年均10%以上的可用財力支出在醫療領域;全力打造“小而精、小而美”特色學校推進教育均衡惠及1.6萬餘學生……越來越多高質量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成為西城人看得見、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幸福,讓更多西城人感慨:生活在這裡,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

  讓老房子變成好房子

  “沒想到這輩子還能在核心地段住上新居!”2024年5月28日,樺皮廠胡同8號樓居民手捧着“大紅本”,回遷到已舊貌換新顏的家中。

  樺皮廠胡同8號樓位於西城區新街口街道,在西城區幹部口中,它被簡稱為“樺8”。

  曾經,“樺8”是典型的“老破小”。這棟建成於上世紀70年代的五層居民樓配套設施不完善、空間布局不合理,擁擠的居住環境、日益增加的建築安全風險,讓生活在樓中的20戶居民急切期盼改造:“燃氣管線都挂在樓體的外壁上,墻體開裂,廚房、衞生間墻體破損嚴重,希望政府能快點給我們解決。”

  2020年6月,北京市住建委等四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危舊樓房改建試點工作的意見》,提出在遵循區域總量平衡、戶數不增加的原則下,可通過翻建、改建或適當擴建方式,對危舊樓房進行改造。

  在此背景下,西城區決定在“樺8”原址上拆除重建。2020年11月,“樺8危改項目”被確定為西城區首個通過拆除重建方式進行改造的危舊樓改建試點項目,也是北京首個整樓居民均為産權主體的試點項目。

  “樺8”是塊難啃的“骨頭”,西城區為此成立了工作專班,由西城區住建委牽頭逐個打通項目中遇到的諸多難點和堵點,在政策不清晰、無先例可循的情況下邊嘗試邊突破,工作專班由等政策變為用政策、要政策,敢闖敢試地蹚出一條路來。

  在西城區委、區政府統籌下,十多個部門通力協作推進“樺8”蝶變。針對現有産權主體無法直接辦理審批手續問題,北京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委員會西城分局創新打破常規審批模式,提出“産權主體不變、實施主體代建”的辦理思路,並打破“先首次後轉移”的傳統登記模式,提出“一戶一首次”的辦理路徑,屬地街道、社區及項目實施單位,精準做到“一戶一案”……

  為了讓老房子盡快變成好房子,減少周轉對居民生活的影響,建設方採用了“像造汽車一樣建房子”的新型混凝土模塊化建造技術,根據功能分區把建築劃分為55個模塊,每個模塊單元在工廠高標準預製,最後運送到施工現場裝嵌。

  新技術把完成主體結構施工原本需要15個月的工期縮短為3個月,居民從遷出到交付、回遷入住則僅用了8個月。適老化的電梯、優化的空間布局、乾濕分離的衞生間……如今的“樺8”已從“老破小”變為“暖心房”,成為西城式幸福的生動案例。

  2024年以來,西城區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立足核心區實際,通過城市更新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持續改善人居環境:在加大危樓解危排險力度方面,解危排險22棟簡易樓,涉及348戶居民,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積極推進老舊小區綜合整治行動,落實285萬平米市、區産老舊小區改造,更多的老房子正在變為好房子。

  在家門口遇見幸福

  “讓群眾滿意是我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價值取向和根本標準。”中共北京市西城區委書記劉東偉對《瞭望東方周刊》説。

  近年來,西城區圍繞“七有”“五性”連續發布為群眾擬辦重要實事項目,推動服務質效提升。

  在西城,讓百姓在家門口遇見幸福,落實在一個個服務圈的打造:全覆蓋的“十分鐘便民生活圈”“十分鐘養老服務圈”圈出幸福生活半徑;“一刻鐘就業服務圈”讓群眾在家門口就業“沒煩惱”;“社區衞生15分鐘服務圈”實現重點人群家庭醫生簽約率99.52%。

  2024年11月,展覽路街道養老服務中心正式揭牌亮相,中心面積超過3000平方米,復興醫院進駐真正實現“醫養結合”,成為轄區長者養老享老的溫馨港灣。

  在車公莊社區生活了40年的張桂勤剛巧來“考察”未來養老的“第二個家”,一路看下來,她對本刊記者連説了三個“好”:“環境好、飯菜好、服務好,這裡就是老年人的夢想空間。”

  走進寬敞明亮的一層大廳,一份“每週食譜”、一張“活動安排”、一座“老年學堂”、一面“心願墻”、一間“老幼空間”,在細節中體現着對老人的關懷。兩位轄區老人留言“想看一場老電影”,中心當周安排;康復中心房間內,智能床墊感知檢測生命體徵,屋頂毫米波雷達能夠準確發出摔倒報警,以“智”賦能,精準照護。

  為更好照料“老老人”“小小孩”,西城區在北京率先推行普惠式居家適老化改造和養老育幼一體化融合服務,累計支持養老家庭床位4970張、安裝“一鍵呼”5萬部、建設父母食堂323家,全區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園所81處、托位總量3298個。

  幾年前,西城區居民陳岳辭職照顧患病的家人,如今想繼續找工作,可面對新的就業環境,一時四顧茫然,所在社區了解情況後,主動派出專人對接,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幫陳岳找到了工作,成為一名派出所輔警。

  公共就業服務作為保障性、兜底性工作,責任重大。為打破供需信息差,提高就業效率,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2024年以來,北京市西城區啟動“一刻鐘就業服務圈”建設,依託街道政務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黨群服務中心、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設置就業服務站點,以站點為圓心,在“一刻鐘”半徑內,廣泛摸查勞動力數據、採集就業崗位、發布就業資訊、開展供需匹配、實施就業援助和培訓指導。

  “基層不僅有專門的就業服務專員,還有很多朋友來助陣。就業工作的‘朋友圈’越來越壯大。”西城區人社局就業科有關負責人介紹,由社區書記牽頭,廣泛發動轄區黨員幹部、志願服務者、首都老兵等,就業服務工作全方位融入了社區工作。

  目前,西城區已實現“一刻鐘就業服務圈”全覆蓋,連續十年獲評“北京市充分就業區”。

  讓幸福有文化滋養

  在菜市口路口西北角,沿着蜿蜒小徑穿過面積4.4公頃的廣陽谷城市森林公園,一座紅磚樓鑲嵌於一片綠意之中,不時有孩子、青年往來其中。

  這座樓是2024年9月開放的廣陽書院,集讀書、看展、運動、美食於一體。它的亮相,為廣陽谷森林公園這片首都核心區內面積最大的城市森林增添了文化韻味。

  “這裡的自然教育引入北歐研學理論體系,讓孩子們認識動植物親近大自然,藝術中心則‘聯動’民族樂團、書協、美院,搭建文化藝術交流的橋梁。”廣陽書院負責人倪嘉甫對《瞭望東方周刊》説。

  西城區是北京3000餘年建城史、870餘年建都史肇始之地,26%的用地為歷史文化街區。為此,西城區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與文化強區建設結合,在城市更新中注入“文化格調”,滋養西城人的日常生活。

  漫步300多米長的爛縵胡同,閒適寧靜中不失古韻京味,映入眼簾的是平整潔凈的石板路、設計精巧的花池,文創咖啡館和精釀啤酒館前有前來打卡的年輕人,三五老居民則坐在“紅色會客廳”院門前下象棋。

  曾經的爛縵胡同因兩側違建較多,寬度只有3米左右。通過推進法源寺文保區城市保護更新項目,現在爛縵胡同恢復了6-8米的寬度,整潔而開闊。

  爛縵胡同是近代史上風雲際會之地,胡同中的10個會館中曾來往諸多與戊戌變法、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相關的名人志士。這段歷史,如今記錄於每個會館院落門前的標識銘牌上,也展示在由108號院落(原江寧郡館部分舊址)改造的“紅色會客廳”展廳內。

  “街區的生命與性格、歷史與記憶,存在於每一座建築、每一條街道、每一寸肌理中。”法源寺文保區城市保護更新項目負責方宣房大德相關負責人説。

  通過小規模、漸進式的“微改造”,爛縵胡同在保持傳統格局和風貌的基礎上補足設施短板,改善居民生活環境。同時,胡同以共享街區、共享生活為業態定位,利用騰退房屋優先植入文創咖啡店、書屋、花店等文化消費場所,激發街區內生活力,低效樓宇則改造為文化酒店,實現“騰籠換鳥”。

  2016年以來,西城區啟動直管公房類文物騰退,投入45億元,已完成37處文物騰退;深化拓展文物活化利用“西城模式”,已有三批23處文物建築落地簽約;33家博物館、158家實體書店、57家“悅讀灣”遍佈全區、滋養生活。

  正因此,西城人的city walk清單在持續更新:牛街路口北的“京師首剎”長椿寺,經過展陳更新、打造了全國首部沉浸式導覽劇《宣南往士》的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館重新亮相;在天橋街道仁壽路,北京現存唯一的里弄式石庫門建築泰安裏通過全國首創的文物活化利用信用融資新模式,從大雜院變成集社交、創意、閱讀、美食、文化體驗於一體的綜合文化藝術空間。

  2023年11月,青年在西城區柳蔭街南口微花園攝影采風(西城區宣傳部/供圖)

  以制度建設繪就幸福底色

  服務高效、發展高端、治理精細、宜居宜業……西城式的幸福有“首善標準”、窗口作用。為了在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高品質繪就西城區的幸福底色,西城區堅持以制度建設為主線。

  2019年以來,北京探索了一條以12345市民服務熱線為&&、黨建引領接訴即辦改革的城市變革之路,而西城區接訴即辦綜合成績已連續三年全市第一。

  “從地鐵站出來,走路遠容易遲到,找共享單車又不夠用,遇上雨雪天更頭疼……”從地鐵19號線太平橋站前往金融街主街區2公里左右的距離,曾是不少金融街上班族的日常困擾。

  近期,上班族們發現,太平橋站和金融街主街區的共享單車增多了,原有的免費巴士“金融街1號專線”新增了都城隍廟站,在地圖軟體上還可實時了解專線巴士運行情況,通勤路“最後一公里”的問題迎刃而解。

  改變背後是金融街街道提升接訴即辦工作質效的一系列舉措:會同相關部門開通“金融街專線”GPS功能、協調相關企業按地區上班族需求增加共享單車投放數量、單車清運運力等。

  作為全國首個基層民主協商標準化試點,西城區還探索建立並實施了基層民主協商標準體系,讓民之所望成為政之所向。標準體系實施三年多以來,西城開展協商活動萬餘次,從有事“要”商量到有事“會”商量,96%的議題在社區層面得到解決。

  “都説老舊小區加裝電梯是個難題,我們按‘規矩’商量着就把問題解決了!”2023年4月,陶然亭街道裏仁東街5號樓電梯加裝工程順利竣工,年過花甲的居民張揚為此很是激動。

  老舊小區加裝電梯牽扯多方利益,如何快速達成共識、推進項目?社區開展了議事協商,提前公示協商信息、組織議事協商會、形成協商結果、填寫參與者滿意度調查問卷……2022年4月15日,僅用時一個多小時,改造項目就順利通過全體表決。

  北京市西城區委社會工作部副部長王建介紹,這一過程之所以高效,是因為嚴格遵循了西城區制定的基層民主協商標準體系:“例如,《西城區基層民主協商指導手冊》既有操作性又有實踐性,在基層開展協商議事的過程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導作用。”

  另外,西城區還打造了社區議事廳示範點76個,參照示範點標準打造的推廣點174個。其中,金融街街道“融聲威斯‘聽’”社區議事廳、什剎海興華社區九榀咖啡館議事廳等滿足了多元主體參與社區議事的協商場景,白紙坊街道建功南裏社區“童聲同議”則搭建了青少年兒童議事協商&&。

  “‘標準體系’的建立,不僅大大地推進了社區議事協商常態化,更讓居民們‘把事兒議透,將事兒做實’,基本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大事不出街道。”王建説。

【糾錯】 【責任編輯: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