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石景山模式口街區城市更新留住文化根脈-新華網
2024 11/28 08:37:23
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石景山模式口街區城市更新留住文化根脈

字體:

  模式口大街的許願樹下,游客用手機掃碼點亮許願燈。

  有着千年歷史的京西古道模式口,最近成了北京年輕人的熱門“打卡地”。近年來,石景山區持續推進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保護利用,在城市更新的同時,保留古街原有的肌理,從而實現了傳統與現代的和諧共生。

  模式口,原名“磨石口”,以盛産磨刀石而得名。作為京西古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模式口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在1.5公里長的模式口大街上,坐落着法海寺、承恩寺、田義墓等文保單位,以及大量的古院落。1922年,模式口村就率先用上了電,成為“北京第一通電村”。老舍先生筆下的“駱駝祥子”,也與模式口有着不解之緣。

  祥子的故事雖已成為過去,但古街的煙火氣卻依舊延續。走在新拓寬的模式口大街上,傳統的“棋盤心”屋頂與現代的落地窗巧妙融合,充滿巧思的景觀小品無處不在,利用傳統院落改造的小微展廳讓人流連忘返,真應了老舍先生那句:“磨石口(模式口)是個好地方。”

  古街煥新顏,得益於城市更新。龍王廟廣場上的“北京第一通電村”主題展廳,便是城市更新的一個生動範例。模式口更新改造事業部規劃設計部經理張皓介紹,這裡過去是一座文保院落,原本不對外開放。在更新改造工作中,項目團隊秉承文物保護活化利用的原則,打造主題展廳,將原來利用率不高的建築變成了公共文化空間。如今,這間小小的展廳已成為電力科普教育基地,也讓游客對模式口的歷史了解得更加深入。

  走在街上,可以看到模式口的今昔對比圖片。過去,模式口有許多違建,道路擁擠,管線老化,污水橫流。從2016年開始,石景山區啟動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修繕改造工作,結合疏解整治促提升行動,整治街區環境,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張皓介紹,改造工作從架空線入地着手,對市政基礎設施進行升級,包括拓寬道路、變電箱改造、鋪設燃氣管道、設置雨污分流等,模式口的面貌開始大變樣。

  模式口大街兩側居民院落眾多,城市更新對有價值院落進行恢復性修繕,同時對沒有保留價值的院落進行更新改造,從而留住古街的文化根脈。張皓介紹,改造工作按照“一院一方案”的原則,在前期設計階段聽取商戶的意見,從而達到“開業即入駐”的條件,在融入現代元素的同時,保持整個街區的風格。“我們不希望打造一個千篇一律的倣古街區,更希望它是一個能夠體現時代變化,甚至能留下當代記憶的街區。”張皓&&。

  今年3月開業的“美山51號”是一個集民宿、餐飲等於一體的多元綜合空間,屋頂採用京西傳統民居“棋盤心”的形式,與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的整體風格融於一體。主理人林芳如介紹,在決定來模式口開店之後,規劃團隊就和他們密切溝通,對院落進行了半定制化的改造。“等入駐的時候,我們只需要再進行一些小細節的修飾就可以了。改造後的院子沒有讓我們失望。”她説。

  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建築風格,多元的時尚元素,吸引着無數游客前來模式口打卡。如今,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15處景觀遍佈街巷,30座精品院落棲居老街,百餘家商鋪臨街而立,為這條充滿煙火氣的古街注入新的活力。(記者 王琪鵬)

  (原標題:石景山模式口街區城市更新留住文化根脈 “京西古道”煥發新生機)

【糾錯】 【責任編輯:畢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