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好奇,
一塊板筋如何從工廠流水線走向你的餐桌?
一條鱘魚産出“黑珍珠”的背後,
隱藏着多少科研人員的心血?
一株辣椒中又蘊含着怎樣的“美味密碼”?
……
2024世界農業科技創新大會在北京登場,
看傳統農業遇上現代科技
會擦出怎樣的火花?
跟隨“百聞不如一見”
一起探秘餐桌上的科技“知味”!

一塊板筋裏的“創新蛋白”
這款由蘇陀科技推出的植物基板筋,
不僅味道鮮美、口感更佳,而且不塞牙。
背後依託的是先進的替代蛋白技術。
蘇陀科技實驗室內兩名研究人員正在開展蛋白功能分析實驗。受訪者供圖
“我們從豆類、穀物中提取蛋白,
採取特殊工藝對分子結構展開排列、重塑,
形成大塊的植物蛋白肉。”
蘇陀科技創始團隊成員康定榮介紹。
該公司的植物蛋白産品已實現規模量産,
並且製作出與動物肉結構相似度高的整塊蛋白肉。
它們的營養內涵
滿足了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辦公室
發布的成年人日均建議攝入量。
蘇陀科技實驗室內康定榮博士正在觀察菌株形態。受訪者供圖
從植物基手撕肉到植物肉排漢堡,
再到蛋白辣條等創新産品,
從微生物學、食品化學等學科的交叉融合,
到生産設備、産品研發、供應鏈等
上下游協同創新,
替代蛋白技術為未來食品的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一條鱘魚裏的“黑珍珠”
看著這只鱘魚,
你能否聯想到電影裏恐龍在水中游泳的樣子?
鱘魚體型大、壽命長,
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魚類之一。
它們産出的魚子醬被譽為“黑珍珠”,
與鵝肝、松露並稱“世界三大珍饈”。
曾經,魚子醬是昂貴的進口商品,
但如今,中國生産的魚子醬
已經佔據了世界市場的一席之地,
背後離不開中國科學家們的科技創新。
雜交鱘“京龍1號”。新華社記者 任超 攝
“為了讓鱘魚品質更高、懷卵量比例更大,
我們選育新品種,
努力實現鱘魚養殖優良品種的更新換代。”
北京市農林科學院水産科學研究所研究員胡紅霞介紹。
胡紅霞團隊歷時22年,
以西伯利亞鱘歐洲群體為母本,
以施氏鱘黑龍江群體為父本,
對父母本進行連續兩代群體選育雜交,
在2021年,培育出了雜交鱘“京龍1號”。
它們具有生長速度快、規格整齊、
養殖成活率高的特點。
雜交鱘“京龍1號”所生産的魚子醬。受訪者供圖
培育一個新品種,
按照傳統的選育方法需要連續四代選育。
胡紅霞團隊正在研發鱘魚全基因組選擇育種的液相芯片,
希望通過基因芯片育種的辦法,
在兩代內完成穩定遺傳。
這一創新,將極大地推動鱘魚育種行業的發展。

一株辣椒中的“植物密碼”
你見過像螺絲釘一樣螺旋的辣椒嗎?
這可不是普通的辣椒,
而是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
副研究員王朝蓮團隊,
精心培育的螺絲椒“旋美32號”。
它以其鮮艷的顏色、
火辣的味道和綿糯的口感,
成為辣味愛好者的“新寵”。
王朝蓮2006年起從事辣椒育種,
她的目標是培育出既抗病又高産,
同時保持原有風味和外觀的新品種。
一株株“旋美32號”螺絲椒鱗次櫛比在田間排列生長。受訪者供圖
正常培育一個新品種至少要6到8年時間,
為了提高效率,
她跑到海南進行“加代育種”。
“辣椒的生長周期大約120天,
在北方收完到海南再種,
一年能幹兩年的活,
4年就能育成一個新品種。”
經過無數次的試驗和改良,
王朝蓮團隊2019年培育出螺絲椒“旋美2號”,
辣椒界的“全螺時代”正式開啟。
又經過4年不懈努力,
育種團隊通過多次更新迭代,
歷經31個版本的升級繁育工作,
最終選育出了適應性廣泛、
旋轉美觀且綜合性狀優良的“旋美32號”螺絲椒。
它一上市便受到了廣泛關注和喜愛
如今,這些辣椒種子不僅遍佈中國,
還遠銷美國、墨西哥等國家。
背後是王朝蓮團隊一次次技術難題的攻破,
更是新農人對基因奧秘的探索。
溫常龍(左一)在實驗室講解分子育種技術。受訪者供圖
此外,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所長溫常龍介紹,
育種團隊還利用高通量分子育種技術培育蔬菜新品種,
大大提高了育種效率並加快了育種的進程。
這是對種質資源“卡脖子”問題的有效解決。
一蔬一飯,一餐一飲,
都蘊藏着人類的幸福指數。
“給農業插上科技的翅膀”
“踐行大食物觀”
“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
“農食系統轉型”,
越來越多的“中國方案”展現到世界面前,
為人類糧食安全和生命健康作出新的貢獻。
記者:丁靜、馬曉冬、余佩璇、張晨霖、任超、胡傲霜
製作:陸燁
新華社對外部 北京分社聯合出品
部分素材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