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17日電 題:陳道明談中國電影:“高原”有了,多彩的“高峰”呢?
新華社記者王君璐
“近年來中國電影産量挺多。但質量起起伏伏、不夠穩定。‘高原’有了,多彩的‘高峰’呢?”中國電影家協會主席陳道明近日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中國從電影大國向電影強國邁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影視從業者要腳踏實地,創作精品。

入行第一課:“演什麼題材,就得去什麼地兒”
聽到有人説“陳道明是中國演員界的‘長跑冠軍’,塑造了很多精彩的銀幕形象”,陳道明搖搖頭,淡淡地説:“哪是什麼‘長跑冠軍’,不過是年頭長,一幹就是50多年。也沒多少優秀作品,大多是‘平原’,只有幾部能入觀眾法眼。”
上世紀70年代初,中學生陳道明趕上天津人民藝術劇院到學校招生。“既沒唱過歌,也沒跳過舞,甚至沒參加過學校宣傳隊”的陳道明,被推薦參加面試,“誤打誤撞”踏上演藝路。
他至今都對“第一課”記憶猶新。“剛入行,讀的第一本文藝理論書籍是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印象非常深,是一個白皮書,封面印着紅字。”陳道明回憶説,這是當時文藝創作的首讀書、必讀書。
“我曾為演好一部15分鐘的獨幕話劇,在鋼鐵廠扎根4個月。每天往鋼爐裏扔炭,跟工人一起三班倒。”陳道明説,類似的節奏在當時很平常,一年中有半年待在農村、部隊、工廠,和大家吃住在一起。“體驗生活就要動真格,演什麼題材,就得去什麼地兒!”
電影産業快速發展,但缺少多彩的“高峰”
近年來,中國電影産業快速發展,銀幕數量、電影産量逐步攀升。“整個行業都很努力,人員素質、職業規範、職業精神等方面都有很大提高。”陳道明説。
受短視頻、網絡直播、微短劇衝擊,電影産業面臨觀眾減少的挑戰。“娛樂的門檻低了,觀眾的眼光高了,全世界電影産業都不景氣。”陳道明説,但縱有千百個理由,最根本的還是創作者自身。“如果簡單重復,沒有創新,創作者的想象力還沒超過觀眾,角色一張嘴就知道結尾,觀眾自然不喜歡。”
面對衝擊和挑戰,創作者怎麼辦?陳道明説,歸根結底還要創作出貼近人民的好作品。“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人民生活中本來就存在着文學藝術原料的礦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源泉。目前電影題材和類型還不夠豐富,對千滋百味的人間煙火挖掘得還不夠、表達得不準確。關鍵還是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反映當代普通人的喜怒哀樂。”
熱愛生活,把明天的戲拍好
陳道明認為,高水平創作需要靜下心來體驗生活。“不僅有行動上的體驗,而且要揣摩人心。”
“很多我合作過的青年演員都很優秀。誰都年輕過,都會有心浮氣躁的時候。一定要沉下心,增加生活和職業的體驗感,豐富的閱歷是創作的保障。”陳道明説,文藝要塑造人心,創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包括編劇、導演、演員等,都要有職業約束和良好的文化自覺,才能鍛造精品。”
面對小手機會不會取代大銀幕、電影會不會消失的擔憂,陳道明認為,應該排除雜念,聚焦當下,腳踏實地創作精品。“10年、20年後電影市場如何變化,很難預料。創作者應該趁着社會氛圍寬鬆、市場形勢不錯,專心把明天的戲拍好!”
在陳道明看來,文藝工作的魅力、職業的動力就是不斷創新、向“高峰”攀登。“要永遠熱愛生活,以生活為師,創作多彩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