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只有20人的産線生産能力相當於一座兩三百人規模的工廠,訂單平均交付時間從14天縮短到7天,AI對原材料早期缺陷檢測準確率高達91%……憑藉智能製造方面的諸多亮點,GE醫療北京基地近日獲評成為中國醫療設備行業首座“燈塔工廠”。這一頭銜被業界認為代表了智能製造的最高水平。
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和麥肯錫諮詢公司在全球共同發起“燈塔工廠”評選,多維度考察數字化技術驅動的智能製造帶來的生産力、效率、生産交付周期等關鍵指標改變。入選企業被視作行業最先進、最智能、最綠色的工廠代表。此前,位於北京的福田康明斯發動機工廠、三一樁基礎施工裝備智能工廠已獲評“燈塔工廠”。
最新加入這一隊列的GE醫療北京基地在京扎根30多年,是GE醫療在中國布局的首個供應鏈基地,也是其全球最大的影像設備製造基地。數據顯示,GE醫療在全球銷售的每三台CT設備裏,就有兩台産自這座“燈塔工廠”。如此龐大的産線規模如何將生産效率發揮到極致?
“人工智能、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飛速發展,與醫療領域深度結合,推動行業進入智能化創新的新階段。”GE醫療全球執行副總裁、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説,公司正在加速人工智能和數字化技術的部署應用,將其融入從創新研發、生産製造到綠色運營的産品全生命周期。
想讓生産效率提升,生産調度是關鍵。相比傳統調度,基於雲計算的實時生産調度可以對歷史數據進行採集分析,預測生産情況,動態優化,實時調整計劃和資源配置,提升生産效率。正因如此,GE醫療北京基地的訂單交付時間從平均14天縮短到7天,5天內急單的準時發貨率提升40%。
探測器如同高端CT設備的“眼睛”,但該産品供應鏈比較長、原材料要求苛刻、工藝技術高、産品類型多樣、市場需求增長速度快。面對這些挑戰,傳統製造方式是來一款産品的訂單就調整一次産線,産品換了,産線各個工序也跟着變,效率極低,難以滿足市場需求,因此必須依靠更加靈活的智能柔性製造方案來解決。
形象地説,“柔性”産線能靈活應對不同型號的産品生産。這座“燈塔工廠”的高端CT探測器智能柔性生産線上,配備了大量工業傳感器,對製造流程全過程追蹤,智能傳感、視覺識別、倣生力控機器人等幫助進行設備參數動態調整,從而實現不同型號産品的高效共線生産。(記者 曹政)
(原標題:智能製造再添新標杆 北京誕生中國首座醫療設備“燈塔工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