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15日電 題:創新增益人類健康——2024首都國際醫學大會看點掃描
新華社記者熊琳、徐鵬航、李恒
醫學創新如何增益人類健康?人工智能如何與醫學結合?如何推動人人享有健康,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
在2024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期間舉行的首都國際醫學大會上,與會專家總結經驗、建言獻策。
醫學創新增益人類健康
從脊髓灰質炎疫苗“糖丸”,到抗瘧藥物青蒿素,每一次醫學創新,都與生命健康息息相關。
“推動醫學創新突破,構建具有韌性的全球公共衞生體系,不僅是應對公共衞生危機的關鍵,也是提高人類身體素質的根本。”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首席代表鄭志傑説。
醫學創新也在改變傳統的疾病預防、診療方式。中國工程院院士、首都醫科大學副校長吉訓明&&,將慢病管理和健康生活理唸有效融合,是預防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最為科學、經濟的路徑。隨着醫學創新不斷推進,可以對重要的生命體徵以及睡眠、飲食等生活習慣開展健康監測、評估,制定個性化干預策略,有效預防、診療疾病。
2023年北京醫藥産業規模9800億元,增長9.5%,醫學創新資源豐富,醫藥健康産業發展活躍……大會開幕式現場,北京市發布的數據彰顯醫學創新活力。
同時,醫學創新需要産業端與醫院、臨床、學校等緊密結合。“北京協和醫院通過積極與政府、科研院所、企業、大學對接、合作,建立起‘醫院加企業’‘醫院加高校’等轉化合作模式。”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張抒揚介紹,在京津冀區域,已有超百項成果轉化落地到11個地區。
“面向國家和社會重大需求是清華醫學院學生培養的直接導向。”清華大學副教務長、清華大學醫學院主任黃天蔭&&,從“既能問診,又能科研”的“卓越醫師—科學家”項目落地,到全新的“學院—醫院”培育體系逐步形成,適應時代發展的教育理念創新將更好培育優秀醫學人才,更好服務群眾健康所需。
人工智能賦能醫療新發展
人工智能手術機器人、AI智能問診、智慧養老……服貿會上,多種人工智能“黑科技”賦能醫療,為醫療領域帶來全新的發展圖景。
“醫療健康領域是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在診療、藥品研發、健康管理、資源均衡等方面將為人民健康提供更好服務。”北京市衞生健康委黨委書記鐘東波&&,未來將進一步釋放政策紅利,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醫療健康雙輪驅動,形成人工智能賦能醫療健康的行業生態圈、産業鏈,進一步輻射帶動全國乃至全球人工智能醫療健康的發展。
大會開幕式上,北京市發布了以科技創新賦能生命健康的具體方向,包括加強基礎研究、臨床研究,運用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等新技術,加快精準醫學和轉化醫學的發展,推進細胞基因治療、合成生物等前沿領域創新,促進傳統醫學與現代醫學更好融合發展等。
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希望以大會為契機,務實合作、共建共享,促進中外衞生健康交流合作,促進跨界融合交流,共同推動醫學科技創新,鼓勵和支持創新成果應用。
以全球開放創新、交流合作造福人類
促進全人類健康,離不開全球開放創新、交流合作。
“上海合作組織自成立以來,始終將醫療衞生領域作為優先合作方向,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張明説,包括促進政府溝通,構建成員國衞生部長會議等合作機制,打造成員國國際醫學大會、醫療合作發展大會等國際合作交流平台,為全球醫學創新發展和人類健康貢獻力量。
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衞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健康中國研究院院長梁萬年&&,推進健康中國建設、融入全球衞生健康治理、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中國實踐、中國探索為世界提供有益借鑒。
當前,氣候變化、環境污染等因素給人類健康帶來新挑戰。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劉國恩介紹,研究院開展的“星球健康坐標”工程,以全球公開可靠的數據為基礎,通過量化度量、專家驗證等方式,繪製交互、動態圖譜,希望以技術創新助力各國知曉自身風險邊界,助力全球健康。
雷海潮&&,希望圍繞醫藥健康領域的改革開放、合作、創新和發展開展深入對話,分享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經驗,交流世界各國有效做法,為構建人類衞生健康共同體、增進人類健康福祉作出積極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