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天壇公園神樂署,中和韶樂傳承團隊奏響古樂《慶隆舞》,慶祝“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舞&&心,演奏者或吹奏或敲擊,或曼舞或佇立,在綿延的樂聲中,古韻悠悠流淌。
這禮樂,已傳承了幾千年。
作為世界文化遺産,天壇是我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形制最完整的祭天建築群,其寶貴价值獨一無二。近年來,市公園管理中心以中軸線申遺保護為抓手,推動天壇神樂署等一大批歷史建築修繕,“中軸線上的音樂”中和韶樂也再度奏響。
古老的天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再現一個風貌完整的天壇
天壇始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1998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産名錄。
隨着城市化發展,在歷史進程中,內、外壇部分區域長期被一些單位、民居佔用。以中軸線申遺為契機,這座古代建築群的完整性逐漸得到恢復。
2018年,天壇核心游覽區住戶搬遷騰退,加上自用辦公用房騰退,整治面積達3.8公頃,新增游人開放面積2.9公頃,這是天壇完整性恢復的一次歷史性推進,廣利門至泰元門之間視野廓清,內壇終於呈現完整格局。
“這兩年,天壇醫院舊址、北京口腔醫院、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國醫學科學院醫藥生物技術研究所等點位的搬遷騰退有序推進。目前,天壇醫院已經實現搬遷,整個院區建築拆除,進行了綠化,極大提升了天壇的完整性。”天壇公園副園長劉勇説,天壇將持續推進相關騰退項目,推動中軸線歷史風貌進一步修復。
1998年,天壇在申報世界遺産時,我國曾對國際社會莊嚴承諾:到2030年,再現一個風貌完整的天壇。這個承諾正在變為現實,天壇的古建景觀日漸重現,歷史文脈不斷豐厚。
長廊彩畫再現歷史紋飾
一年前,長廊區域歷時一年完成修繕,恢復對公眾開放。這是繼1977年大修之後的第二次大型修繕。
長廊初建為七十五間,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改為七十二間,也稱為“七十二連房”。直到1937年,因天壇不再承擔祭祀功能,開闢為公園對公眾開放,故將“七十二連房”改為游廊。
“我們對長廊進行了屋面挑頂,更換大木構件、連檐椽望,添配琉璃瓦件及脊獸件,墻體、散水整修,新做地仗及油飾彩畫等。”天壇公園相關負責人介紹。古建修繕要注重尊重歷史真實。在本次修繕項目中,天壇通過查閱考證,對長廊內雅伍墨旋子彩畫進行恢復。雅伍墨旋子彩畫是旋子彩畫中的一類,彩畫中的線條、輪廓和花瓣都用墨線,整體只有四色,此次重新油飾過的彩畫向游客展示出符合官式彩畫原真性的古建彩畫紋飾。
近3年,聚焦北京中軸線申遺,天壇陸續完成了長廊、神樂署、外壇墻祈谷門至自然博物館部分段修繕工程,解決了文物建築病害,及時排除了文物建築安全隱患,達到了世界文化遺産的保護要求。
“這是中軸線上的獨特聲音”
今年端午期間,天壇神樂署中和韶樂傳承團隊挖掘整理的鐃歌鼓吹首次在線上音樂會亮相。《普天樂》《大德勝歌》都屬於清代宮廷禮樂,前者為龍笛主奏,後者則是由打擊樂合奏,它們均屬於鐃歌鼓吹,這也是這一樂種係首次呈現在觀眾面前。
中和韶樂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被稱為“華夏正聲”,作為中華禮樂文化的重要標誌,它是明清兩代用於國家祭祀天地、祖先等重大國事活動的專用禮儀性音樂。
在天壇公園神樂署雅樂中心副主任霍燚看來,“這樣一個發聲場裏,一磚一瓦、一匾一額訴説着歷史的故事,這是中軸線上的獨特聲音,是在別處所沒有的。”他和團隊也在活化利用上下功夫。除了對相關曲目進行挖掘、展示,表現方式也不斷創新。
“目前,神樂署院內正在布設新展覽,明年將以嶄新的面貌亮相。我們希望讓觀眾看到、聽到中和韶樂的同時,將中國禮樂文化更好地展示出來。”劉勇透露。
古建妙音繞梁,文物煥發新生。
市公園管理中心介紹,今後,天壇、景山、中山公園每年都將舉辦各類文化展覽和展演活動,不僅讓游客市民走近文化遺産,還將創新方式,把更多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到人們身邊,讓文化遺産“活起來”,不斷豐富歷史文化滋養。(記者 任珊)
(原標題:天壇公園:中軸線上韶樂悠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