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生命燃至“最後一課”的他走了……-新華網
2024 08/03 09:05:33
來源:新華網

送別!生命燃至“最後一課”的他走了……

字體:

  新華社北京8月2日電(記者魏夢佳)“從前你是晨星在人世間發光,如今死後如晚星在逝者中顯耀。”8月1日晚,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博士生胡可欣在微信朋友圈引用古詩寫道。

  “心裏好像突然有什麼東西斷裂的聲音……”她不敢相信,那麼愛教書、愛學生的老師就這樣永遠離開了。眼前又浮現出老師在課堂上用略帶沙啞的聲音笑着説:“如果有一天我真的倒在講&上,請大家不要為我悲傷,而要為我感到驕傲……”

  8月1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學者”特聘教授、哲學與認知科學跨學科交叉&&首席專家朱銳教授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56歲。

  圖為今年4月朱銳教授在授課中。新華社記者 馬曉冬 攝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訃告中寫道:“朱銳教授為人謙遜溫和、知行統一、淡泊名利,深受廣大師生的愛戴和尊敬。朱銳教授的逝世,不僅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的重大損失,也是哲學界的重大損失。”

  朱銳1968年出生於安徽省安慶市懷寧縣。多年來,他在心靈哲學、神經哲學、神經美學、分析哲學等領域研究貢獻突出,成果豐碩,並致力於打破學科壁壘、推廣交叉科學。他曾在國內外多所高校擔任教職,2020年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任教至今。

  從教30多年,朱銳最愛的就是“教書”。

  圖為今年4月朱銳教授在為學生上課。新華社發

  2022年8月底,朱銳確診癌症。治療一段時間後,放不下學生的他選擇重新走上講&,讓生命燃至“最後一課”。即便已癌症晚期,他仍拄着一根登山杖,走進教室,拿起話筒,為學生授課。

  朱銳的《藝術與人腦》課在人大廣受歡迎,課堂總是坐得滿滿當當,不少學生席地而坐。暢談喜歡的藝術畫作與詩詞,分析人腦與藝術間的聯結奧秘,與在場師生交流、問答,笑意盈盈,眼神中充滿光亮神采……聽眾們經常忘記,這位爽朗幽默的師者,還是一位癌症病患。每次課前,還需服下大量止痛片才能支撐。

  “敬業、鑽研、尊重與勇氣是朱老師的寶貴品質。”朱銳的博士生、助教趙海若説,老師一直強忍着化療痛苦,堅持上課,沒有一節課上中途休息。

  “上課本就是我該做的事。”朱銳生前曾&&,“和學生們交流讓我很快樂,對我來説,這是拓展生命的寬度。”

  圖為今年4月朱銳教授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新華社記者 魏夢佳 攝

  而經年累月的學習和教授哲學,也讓朱銳對生活有了一份超越常人的智慧通透,對疾病和死亡能淡然處之。

  胡可欣清楚地記得,有一次,朱銳上課遲到,來時手腕上還留着病房的手環,跟大家説自己是從醫院跑出來的,“被醫生按着簽了‘後果自負’的生死狀”。後來,他還開心地跟大家宣布“好消息”:“以後終於可以好好上課了,因為不需要再去化療了。”

  “言行一致、有智慧的哲學家”是同事對朱銳的評價。“我熱愛哲學,我從來不把哲學當作工具,而是讓其成為身體力行的生活方式。”這是朱銳的學術追求,也是他的人生哲學。

  今年6月,人大的畢業典禮上,朱銳專門錄製視頻,為畢業生送上祝福。視頻中的他更消瘦了,説話依舊溫和:“希望大家無論以後發現自己在哪……都可以找到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並且憑藉你的善良、智慧和‘人大人’該有的堅韌不拔,使那片天空因為你而燦爛,因為你而閃爍。”

  7月17日,胡可欣和同學們到病房探望老師。“老師強撐着身體跟我們聊了40多分鐘,聲音都啞了,囑咐了每一個人,沒想到那竟然是最後一面……”想起這,胡可欣心痛不已。

  7月17日,朱銳與學生們在病房合影。新華社發

  “他囑咐大家,不要怕挫折,人生沒有什麼坎是過不去的,要善良,要相信自己,好好做學問,勇敢追求夢想和事業目標,也要努力為國家和社會做貢獻,不要總為自己的小我去消耗生命……”胡可欣説。與學生們合影,朱銳還開心地比了一個勝利的手勢。

  朱銳對生命的摯愛、對求知的純粹以及重病纏身時仍懷有的師德風範和澎湃生命力,都讓師生們感到深深震撼和敬佩,也讓他受到社會關注。朱銳逝世後,許多師生都紛紛表達對這位質樸師者的敬意和哀思。

  人大信息學院本科生石依凡説,“朱老師用他的方式,告訴我們死亡是什麼,教會我們熱愛生命,以及如何用有限的時間做有意義的事。”

  “生命不息、戰鬥不止。人隨時隨地都應發光發熱,這是我一直保持的人生態度。”朱銳生前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能把自己所學傳給學生,引導更多學生去追求知識和真理,這就是我此生最大的使命。”

【糾錯】 【責任編輯:畢尚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