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長陵,那些你不知道的事……-新華網
2024 07/05 17:01:20
來源:昌平區委宣傳部

明長陵,那些你不知道的事……

字體:

  天壽山,位於北京昌平北部,被清代學者顧祖禹稱為“軍都諸山之岡阜”。天壽山原名叫黃土山,它被人們所知曉,主要是源於它所擁攬的世界文化遺産——明十三陵。

圖片

  天壽山麓,總面積約八十平方公里的陵區裏,埋葬着明代十三位皇帝和他們的后妃。其中,最早營建的,也是規模最大的皇陵是明長陵,埋葬着明代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和皇后徐氏。朱棣的父親,是明王朝的開創者朱元璋,朱元璋死後葬於南京明孝陵,朱棣為什麼會遠遠地葬在北京呢?這就要從他的身世説起。

  永樂登基·朱棣稱帝始末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出生於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四月十七日。根據《太祖實錄》等文獻記載,朱棣自稱是朱元璋與馬皇后所生,但因朱棣曾三修《太祖實錄》,該説法存疑。明史專家也幾經爭論,考證他的母親應該是碽妃。
圖片

朱元璋 &&故宮博物院藏

  朱棣出生時,朱元璋還在和陳友諒的軍隊作戰,正是爭奪地盤的關鍵時期。兩股勢力鬥得你死我活,朱元璋根本無暇照顧年幼的孩子們。連年的戰爭幾乎日日都是刀口上的生活,直到朱元璋稱帝前一年,也就是朱棣七歲的那一年,才開始給自己的兒子們起名字。朱元璋一生有26個兒子,嫡長子朱標是馬皇后所生,比朱棣大四歲多,明朝建立後,朱標被立為皇太子。

  朱元璋推行塞王鎮守制度,讓除了太子之外的兒子們相繼到邊疆鎮守。明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七日,朱棣被封為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十一日,朱棣就藩北平,從此開啟了自己的事業。

  朱棣野心勃勃,同時又非常具有實力,在邊陲封地上,他結納地方官員,暗暗地積蓄着力量。在一次次出征漠北的戰鬥中,都展現了極強的軍事實力,屢屢獲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去世,而此時,太子朱標已經因病去世六年,次子朱樉,三子朱棡也已離世,朱棣成了同輩諸王中最年長的人,且已經獲令節制北平都司、行都司、遼東都司及遼府護衛兵馬,一度總率諸王防邊患,節制雄兵。而這時皇位的繼承者卻是朱標的兒子,朱棣的侄子——朱允炆。

  朱允炆登基,年號“建文”。面對各位藩王叔叔們強大的實力,朱允炆表現出了強烈的擔憂,他採納兵部尚書齊泰、太常寺卿黃子澄的意見,採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以加強中央之權。不到一年的時間裏,周、湘、齊、代、岷5個親王相繼被廢,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絕不肯坐以待斃。
圖片

  燕王府被圍後,朱棣詐降反守為攻,佔領了北平城。然後,以“清君側”為名義,從北平起兵劍指京師,自稱為“靖難”,即要為皇帝解除危難,實際上卻是與朱允炆軍事對立,史稱“靖難之役”。 

  起兵後,朱棣首先佔領了昌平地區的居庸關,以此解決北方的後顧之憂,隨後一路南下。征戰三年後攻陷京師,谷王朱橞、曹國公李景隆等人開門迎降,朱允炆失蹤。

  1402年,朱棣終於坐在了皇帝寶座上,成為了明代第三位皇帝。他宣布廢除“建文”年號,次年改元“永樂”,史稱永樂皇帝。
圖片

  天壽吉地·長陵選址的故事

  永樂元年(1403年)正月,根據禮部尚書李至剛的提議,朱棣下令改北平為北京。同時,也有了遷都的想法,這主要基於兩個原因:一是仍有不少人認為朱棣是篡位者,對他的統治不滿;二是南京偏安江左,從地理位置上難以控制西北局勢。
  
圖片

  永樂四年(1406年)閏七月,朱棣下詔,將在第二年五月建北京宮殿。經過十四年營建,北京紫禁城宮殿終於建成,永樂十九年(1421年)正月初一,朱棣在北京皇宮內朝見百官,終於完成了遷都。

圖片

  在北京宮殿建設過程中,朱棣多次北巡,並住在北京。他希望子孫後代拜謁先祖時更方便,所以想在北京一帶營建陵園。皇帝選陵地迷信風水,朱棣派人走訪很多地方,包括京西潭柘寺等地,均未獲吉。經過反復勘察,直到永樂七年(1409年),才確定將天壽山作為營建陵園的地方。

  所選之地四面青山環抱,林木蔥鬱,北面天壽山主峰三峰並峙,山前有河水環繞,川原開闊,山後是層巒疊嶂的群山。左有蟒山,右有虎峪山,等等諸多山峰排列……這一極為特殊的地理環境,正是古代“風水術士”極力讚美的“山川大聚”帝陵形勝。

圖片

  這座帝陵建成後,被朱棣命名為長陵,取“長遠”之意。朱棣將早已逝去的徐皇后葬入其中,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去世,也葬入長陵。之後,以長陵為正中,明代共有13位皇帝葬於該陵區內,各陵分列兩側,整體布局莊嚴和諧,主次分明,形成了規模宏大的帝陵墓葬群。

圖片

  事死如事生·栩栩如生的神道石像生

  古人向來重視死後的“歸宿”,帝王更是將生前豪華奢侈的生活體現在自己的陵園中。
圖片

  長陵的陵寢建築和朱元璋的明孝陵一樣,分為神道前導建築和陵宮建築兩部分。長陵的神道總長度約7.3公里,由南向北依次建有石牌坊、三孔石橋、大紅門、長陵神功聖德碑亭、石像生、龍鳳門、南五孔橋、七孔橋、北五孔橋等一系列設施建築。

  最南端是一座巨大的石牌坊,通闊28.86米,頂部有主樓5座、夾樓4座,邊樓2座,是目前所見我國營建時間最早和建築等級最高的大型倣木結構石牌樓之一,藝術價值極高。它建於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是明世宗朱厚熜為了旌表祖先的豐功偉績而建造的功德牌坊。明代謁陵的官員到此,都要下輿改為乘馬前行,以示尊敬。

圖片

  從石牌坊向北1.25公里,是陵區的總門戶——大紅門,單檐廡殿頂,紅墻黃琉璃瓦。包括三個券門洞,中門是帝後棺槨、神禦物通過,東門是皇帝謁陵通過,西門是大臣們謁陵通過。體現了古代“居中為尊”和“尚左”的禮制觀念,南京明孝陵和北京天壽山陵區都遵循這一規定。

圖片

  大紅門再往北約0.6公里,有一座碑亭,重檐歇山頂,即“神功聖德碑亭”。最初,碑亭上頂是木質梁架井口天花結構,到了清代修葺時,改為了石券頂。亭內有一座長陵神功聖德碑,由青白石雕成,通高7.91米,碑首有6條首尾相接、高浮雕的龍。碑趺是一隻昂首大龜,大龜下有長方形的石&,刻有水波漩流。碑首刻有“大明長陵神功聖德碑”,碑身是明仁宗朱高熾為他的父親朱棣撰寫的碑文,背面則是清代乾隆帝的禦制碑文。

圖片

  碑亭四角之外各有一座高大的華表,雕有十分精美的雲龍圖案,頂上各有一蹲龍,也叫“望天犼”。

  碑亭之北,是兩側相對排列的石望柱、石人、石獸。這些石雕裝飾,古代又稱為“石像生”,主要是裝飾陵園,象徵死者生前儀仗,同時又有“保護”陵園的象徵意義。一對石望柱之後,是12對石獸、6對石人。

圖片

  石獸依次是獅、獬豸、駱駝、象、麒麟、馬,每類各兩對,分別呈站立姿態和坐臥姿態,兩兩相對。石人分三組,都是立像,高2.2米。前面4尊是御前侍將軍形象,頭戴鳳翅盔、身着鎧甲。中間4尊是身着祭服的一品官形象,頭戴七梁冠,上身着寬袖上衣和襯袍,下身着下裳,綬、革帶等細節豐富,手持笏板,頗為莊重。最後4尊同樣身着祭服,但七梁冠上雕有籠巾貂、蟬。史書對這三組石人的稱謂並不一致,《昌平山水記》和《帝陵圖説》將三者由前而後分別記為武臣、文臣、勳臣,而《大明會典》則又分別記為帶刀執瓜將軍、朝衣冠文像和朝衣冠武像。現代專家考證認為,將它們分別命名為將軍像、品官像和功臣像更為妥帖。

  石像生之後還有欞星門,又叫靈星門。古人把皇宮比作天宮,這種以“靈星”明明、垂示的形象為“天門”的門,象徵着王制。帝後入葬途中,必經此門。神路的走向,並不是筆直的,而是隨着地形的變化,調整為彎轉曲折,收斂視野,避免陵園建築一覽無余,主觀上也是跟風水之説有關。

圖片

  由於其它各陵的神道都是從長陵的這條神道分出,所以,在清代的文獻記載中,這條神道又被稱為“總神道”。

  盛世工程·氣勢恢宏的長陵陵宮

  長陵是天壽山十三陵中的祖陵,長陵營建之時,正是朱棣大興土木遷都之時,國力強盛,同時,朱棣需要利用陵寢這一禮制性的建築來體現皇權,所以長陵的規模非常宏偉壯麗。朱棣的後世繼位者也多次增建建築,致使長陵實際的營建時間跨度長達130餘年。

圖片

  長陵的陵宮佔地約12萬平方米,平面布局呈現前方後圓的形狀,前面長方形部門由三進院落組成,圓的部分是寶城建築。一進院設陵門,居東是神廚,居西是神庫,神廚前有碑亭,建於嘉靖二十一年,內立一座聖績碑。這座碑的碑趺比較奇特,龍趺倣龜趺而臥,碑文卻是清代才鐫刻的。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根據朱元璋的指示,皇陵碑文應由同為皇帝的後代來寫,也就是嘉靖皇帝需要書寫獻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六陵的碑文,但是嘉靖出於種種考慮沒有寫,所以在明代時還是“無字碑”。

圖片

  從一進院到二進院,要經過祾恩門,“祾”的意思是祭而受福,“恩”的意思是罔極之恩。這座祾恩門是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鬥拱樣式和宋、清時期的都不同。殿門下有須彌座式的&基,用漢白玉欄杆圍繞。&階間的禦路石雕十分精美,包括海水江崖、海馬、巨龍、寶山等圖樣。祾恩門兩側各有一座掖門。

圖片

 祾恩門

  二進院內最突出的是正中央高大巍峨的祾恩殿,兩側有配殿和兩座神帛爐。祾恩殿在明清時期是用於供奉帝後牌位和舉行上陵祭祀活動的地方。是明代帝陵中唯一保存至今的陵殿,其木結構堪稱一絕。該殿倣自明代皇宮金鑾殿而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柱網總面積達1938平方米,是國內罕見的大型殿宇之一。殿頂是古建中等級最高的重檐廡殿頂,用黃色琉璃瓦裝飾。殿內鋪設“金磚”,殿下是三層漢白玉欄杆圍繞,須彌座&基。還有三層月&,稱為“三齣陛”。禦路石雕上刻有升龍、降龍圖案。

圖片

  祾恩殿

  支撐祾恩殿的60根金絲楠木,十分珍貴,取自四川等地。中間的4根最粗壯,底面直徑最多甚至達到了1.124米。據文獻記載,楠木産在深山密林中,毒蛇和猛獸出行,巨大的楠木被伐倒後,也極難被運送出來,明代萬曆年間,四川一帶有“入山一千(人),出山五百(人)”的諺語。一支木樁從蜀中運送到京師,要三年左右,花費萬兩白銀。經過漫長的歲月,祾恩殿能較為完整地保存至今實屬不易。

圖片

  祾恩殿殿內

  三進院內有欞星門和石幾筵,五件石供器擺在供案上。從這裡再往後,就是圓形的寶城建築。寶城,在明代文獻中也稱作“寶山城”,城內有覆蓋玄宮的封土,封土中央隆起稱為“寶山”。看起來,寶城像一個封閉的圓形城堡。寶城內最主要的地上建築是方城,方城上建有一座重檐歇山頂的明樓。明樓的上下檐之間向南側有榜額,上書“長陵”兩個金字。明樓內有一座聖號碑,龍首方趺,篆額“大明”,碑身楷書刻“成祖文皇帝之陵”。“成祖”是朱棣的廟號,“文”是朱棣的謚號。方圓結合的美學,讓明長陵在建築藝術形象上顯得更加具有東方特色。

圖片

  明十三陵是中華璀璨文明史的文化瑰寶

  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巨大

  明長陵的建築風格典雅莊重

  融合了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當我們走進明長陵

  走近與它有關的故事

  挖掘明文化的底蘊

  將會站在新的歷史方位

  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

  留住文化根脈、守住民族之魂!

【糾錯】 【責任編輯:楊懿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