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明文化論壇
將於7月13日
在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景區開幕
本屆論壇時間貫穿全年
規模層級創新高
文化視野更開闊
國之重器齊聚一堂
系列活動精彩紛呈
更讓廣大歷史愛好者關注的是
尚未對外開放的
明十三陵陵寢有了新消息
計劃在2030年前實現陵寢全面開放
明十三陵
就仿佛一抹時光的印記
存在很多去過或者聽過的人的記憶裏
也在她的筆下
今天為您帶來
周怡《一百年的觀看與傾聽》
一起去探尋明十三陵的神秘
作為北京人,如果有一顆懷古探幽的心,在這座城市中與明文化相遇並非難事。
儘管在明朝結束之後,清朝也曾在漫長的268年中將北京作為都城。然而,明文化的力量從未如想象般式微,在文化,在習俗,在審美,在生活理念……清襲明制,一脈相承。即便在今天,明文化有形與無形的傳承依然清晰可見,比如,名列世界文化遺産的明十三陵,一座隱身於群山之中的明文化勝境,為世人展示着真正的大明華彩。
這裡群山環抱,神跡若隱若現,按照旅游指南的介紹,這便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皇家陵園,大明王朝十三位皇帝的長眠之地。
認識明十三陵的方式非常多,我也曾不止一次去這距離市中心50千米的群山之中踏勘,也曾對初次見識其宏闊、浩大時的震撼唸唸不忘。然而,作為多年關注影像史研究的窮追不捨者,更為唸唸不忘的,則是明十三陵在攝影術誕生以來的百餘年間在中外攝影家的作品中留下的那些珍貴身影。
明十三陵起初為一片禁地,在清代受到官方保護,清政府不僅派專人守陵,還委派地方官進行監督管理,但到了清末,由於時局動蕩、國力衰退,陵區管理日漸松散,也正在這時,這片華貴而又神秘的皇家墓葬群,逐漸吸引了西方訪客的目光,他們掀開它塵封已久的面紗。這一切隨着西方游歷者們依託當時新興的攝影技術而被記錄下來,也正是從那時開始,觀看和記錄明十三陵有了全新方式。
作為上世紀19、20世紀交替之時來到北京的外國人,熟悉了內城景致與市井風俗後,不禁將目光放到更遠一些的地方。翻看百年前風靡一時的各類北京旅行指南,明十三陵是編者們清一色推薦的選擇。英國通濟隆公司更是在面向外國游客設計的北京 9 日游線路中,將明清長城與明十三陵一併納入行程,只需花費兩天,便可飽覽。
“明十三陵神路的開端是巨大的石牌坊,從這座大門進去,就能看到長長的神路,神路兩旁皆是起伏的高粱地,走在神路上,經過那些漂亮的牌坊和石橋,就能抵達山腳下的‘帝王谷’”。當時是這樣描述這片神奇之地的。但當時從內城抵達&&外的明十三陵絕非易事。
群山仿佛天然的屏障,使這段探索之路十分艱辛,需要趕大車或是騎馬,花費數日長途跋涉才能到達。隨着京張鐵路投入運行,這場遠足變得容易起來:從東交民巷使館區乘坐黃包車到西直門或是到豐&站去搭乘京張線列車,途經清河與沙河站後,在南口下車,自南口站向東而行,在當地有經驗的嚮導指引下,坐轎子或是騎馬,花費兩個多小時便可以深入明十三陵一觀其真容,參觀多半天時間便可踏上返程。
諸多為後世留下中國晚清與民國舊影的攝影家,正是沿着這條路線來拜訪明十三陵,為十三陵留下珍貴的照片,也讓今天的我們得以窺見百年前這片皇家陵寢的樣貌。這些攝影家大多名噪一時,其中包括約翰·湯姆遜、黎芳、山本讚七郎、莫理循以及華特兄弟等,提到任何一個名字,都是攝影史上響噹噹的人物。他們的影像作品共同構成明十三陵早期的影像大觀。
關於明十三陵的影像,可追溯到攝影工藝的濕版時代。這一時期需要用涂布火棉膠的玻璃板作為底片,並在涂布藥液尚未幹透的情況下進行拍攝,相當麻煩,不僅照相機的形體像大箱子般笨重,還要配備簡易可移動暗房以滿足從製備底片到沖洗等一系列的工作。“照山水之難處,器料多而重,又必用暗房,攜摯非易”,雖然可以雇用助手協助,但在京張鐵路通車之前來到明十三陵拍攝,對攝影師們來説還是異常艱辛的。
日本攝影師山本讚七郎,懷着來中國的“淘金夢”,於 1897 年來到北京,在愛新覺羅·載霞的霞公府開設以為當時達官顯貴與社會名流拍攝肖像為主要業務的山本寫真館。此外,出於商業銷售目的,同時也發自對中國文化的興趣,在旅居北京的歲月裏,山本不斷地用相機記錄下北京的城墻古建、自然風景、市井民俗,將當時的北京樣貌用相機定格下來,並將部分影像於 1906 年陸續發表在影集《北京名勝》上。《北京名勝》中收錄山本拍攝的明十三陵照片近10張,古老的牌樓、神道石像生紛紛入鏡,這一切矗立天地之間,盡顯荒蕪蒼勁,他甚至拍攝了長陵祾恩殿內部金絲楠木大立柱撐起的靜謐空間,從中可以一窺他個人的主觀映射與對明十三陵的理解。
同在這一時期,中國本土攝影師黎芳於 1879 年來到北京,這是他首次游歷京城。他拍攝了京城內外著名的景點,並從中挑選集成《北京及周邊攝影集》,明十三陵也在其中。在對明十三陵的影像詮釋中,黎芳有着不同於西方人的表達,無論是石牌坊、神道、祾恩殿、禦碑亭,呈現出的是直觀與正面視角,真實清晰的鏡頭語言反映出明十三陵建築本身的樣子,這種紀實性有別於西方攝影師在作品中刻意營造的東方意境。
中華民國時期,隨着相機尺寸小型化與感光材料便攜化,照片相較過去變得更為易得。帶着相機來的人多了,明十三陵的照片也多了,要説個中翹楚,德國攝影師赫達·莫裏循必須留有姓名。赫達24 歲那年,偶然在一本攝影雜誌的廣告頁看到德國人在北京開設的阿東照相館正在招聘女性攝影師。她毅然來到中國,隨身帶着一台祿來雙反相機。此後 13 年間,她騎着自行車拍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風景名勝。除了內城,她還獨自去了京郊一些地方,明十三陵便是其中之一。相較於體現陵區的肅穆蒼茫,跟隨赫達的鏡頭,我們可以看到更為多樣的明十三陵:登山遠望,皇帝們的陵寢散佈在山坳間;神道兩旁,石像生仍是排列整齊的儀衛,但此刻它們成了照片的主角,有了自己的“證件照”,雕刻細節栩栩如生,仿佛被注入了生命活力;登上長陵明樓,穿越欞星門,石五供前明成祖朱棣依舊享受後代子孫的供養……赫達為我們留下了一個沉思默想又涌動着浩浩松風的明十三陵。
當下,每個來到明十三陵拿出手機拍照的人,猶如這百年間拿着不同相機來到此處的攝影師與攝影愛好者們一樣,正在續寫着明十三陵的視覺故事。翻閱這些跨越百年的影像,古老與當下、流逝與恒久彼此輝映在方寸間,讓我們感受到北京這座古都的文明穿越時光的偉力。
明十三陵
你説city不city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