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北京站東街已完成大修改造,機動車、非機動車、行人各行其道,路面平整度提升,道路標線更加清晰。本報記者 鄧偉攝
嶄新的瀝青路面,鮮艷的自行車“紅毯”,連續不斷線的步道……北京站前,經過大修的道路平整乾淨,進一步提升了首都“迎賓門”的顏值。
今年,本市將“百萬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列為市政府民生實事之一,共計劃開展17項大修工程。記者從市交通委、市城養中心獲悉,目前任務完成過半,首批大修工程已完成50.4萬平方米。北京站東街等5項,預計本月底前完工。其餘工程正在有序推進,將於年底前全部完工。
北京站周邊步行騎行不斷線
北京站東街、西街,是許多鐵路旅客進出站的必經之路,上一次道路大修,還要追溯到21年前。
“‘服役’期滿,加上火車站周邊交通繁忙,道路出現了瀝青裂縫、骨料脫粒等病症,不僅影響行車體驗,也不利於塑造首都‘迎賓門’的形象。”北京市城市道路養護管理中心工程管理科高級工程師臧宏陽介紹,此次大修中,這些病害得到集中根治,重新“鋪油”的路面平整乾淨,車輛行駛更加平穩。
提升步行、騎行環境,是近年來本市大修工程關注的重點。“北京站東街是乘客來往北京站地區的重要通道,但該路段南側華通停車場門前,近60米範圍內無步道,主要原因是該處地下為地下停車場,道路挖掘破除作業受到限制。”北京市政集團三公司項目技術負責人嚴磊介紹,多年來,行人行經此處需借非機動車道通行,人車交織混行存在安全隱患。
今年初,北京站東街大修工程進入籌備實施階段,市交通委牽頭,聯合屬地、城管、交管及重點站區管委會,多次與該地下停車場産權單位溝通協調,不斷優化設計方案,減少對地下擾動,最終成功確定實施方案,用人工破拆代替機械作業,新建長60米、寬3.25米步道,有效解決北京站東街步道不連續的問題。
與此同時,站前道路重新施劃的自行車“紅毯”也進一步彰顯騎行人路權。從崇文門地鐵站到東二環,步行、騎行實現不斷線。公交站&新增及完善無障礙設施10余處、補全缺失盲道千余平方米……北京站區周邊慢行系統全面提升,彰顯首都門戶窗口形象。
17條“超齡”路今年提質升級
為進一步提高市管城市道路服務水平,優化市民出行環境,市交通委全面梳理管養設施,結合市民訴求、道路年限、路況水平等因素,將17條道路納入今年市管城市道路大修計劃。
臧宏陽介紹,今年大修道路按照養護規範選取超過設計使用壽命、路況指標在C級及以下的部分主、次幹路。這些道路在繁重的交通荷載下超期“服役”,路面瀝青已逐漸老化,開始出現路面開裂、骨料脫粒等病害,並持續向縱深發展、加速劣化。大修工程通過治理道路病害,整路段銑刨加舖、全面整治慢行系統等措施,實現同步提升技術狀況、同步提升通行能力、同步提升慢行系統“三個提升”,將路況指標提至A級。
首批5項大修工程,包括北京站東街、北京站西街、朝陽北路(白家樓橋-通州區界)、松榆南路(東三環-東四環)、北五環輔路(顧莊過街橋-京藏高速),工程共計新建、拓寬步道17處、1500余平方米,滿足人行步道寬度至少1.5米的要求。同時,道路全線無障礙設施實現完善,新建步道坡化32處,公交站&坡化16處,保障殘障人士出行。在具備條件的路口新建二次過街島3個,實現大路口二次過街,減少行人過街安全隱患。
朝陽北路大修過程中,市城養中心了解到該路段長楹天街北側步道損毀嚴重,於是聯合常營鄉同步開展周邊步道專項治理,共計更換步道2500平方米,提升商區周邊出行環境。同時,配合屬地街道同步解決沿線積水、無人管養道路損壞嚴重、非機動車停放混亂等問題,將大修工程打造成民生工程。
東直門方莊周邊道路年內大修
除了首批5項工程,年底前還將實施12項大修工程,包括北苑路(安立路-北土城東路)、豐北路(麗澤橋東-大井西橋)、豐北路輔路(麗澤橋東-京石高速)、工人體育場南路、西大望路(朝陽公園南路-弘燕路)、萬泉河輔路(肖家河橋北伸縮縫-北三環西路)、機場二通道輔路(東小井西口-焦莊橋)、東直門外大街、蒲黃榆路、右安門內大街、三里河路(西外大街-復興門外大街)和方莊路。
記者從市城養中心獲悉,由於城市道路日間通行需求大,為減少對社會交通的影響,根據交管部門審批,大修施工時間均安排在0時至5時,除去交通導行時間,實際有效施工時間不足5小時。市城養中心克服有效施工時間短、夜間視線受限困難,加強工序設計、精細管理,保證工程按期保質完成。
同時,施工中加強科技手段應用,通過高德智慧精靈和智慧錐桶,實時精準推送大修工程佔路施工信息,由導航軟體提前向用戶預警並推送繞行方案。大修中推廣使用新型環保凈味瀝青、溫拌再生瀝青材料,降低能源消耗和有害氣體的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目前,工程瀝青舊料回收率可以達到95%以上。(記者 孫宏陽)
(原標題:“百萬平方米城市道路大修”完成過半 北京站周邊道路時隔21年再展新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