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好不好 野生動物來“發言”-新華網
2024 05/22 09:26:13
來源:北京日報

生態環境好不好 野生動物來“發言”

字體:

  野鴨湖

  猛禽進入遷徙高峰

  近日,野鴨湖濕地自然保護區上空熱鬧非凡,成群的紅腳隼、游隼、獵隼等猛禽盤旋飛舞,場面壯觀。監測數據顯示,今年3月底野鴨湖陸續迎來獵隼等猛禽,眼下它們進入遷徙高峰,預計整個遷徙過程持續至6月。

  猛禽大致分為晝行性和夜行性兩類。最近幾天,野鴨湖上晝行性猛禽尤為引人注目。白尾海雕、烏雕、獵隼、鶚、紅腳隼、游隼、黑鳶、鳳頭蜂鷹、白腹鷂、大鵟(kuáng)、普通鵟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紛紛亮相,它們時而張開雙臂高空翱翔,時而將兩翅舉成V形低空盤旋,在樹林裏尋覓獵物,時而降落草叢中,喝水、休憩。

  “大規模猛禽來野鴨湖中轉,説明這片區域生物多樣性達到了一定程度,形成了一個小型食物鏈。”延慶區自然保護地管理處工作人員方春説,猛禽的活躍,進一步證明野鴨湖濕地環境持續向好。(記者 李瑤)

鶚在野鴨湖捕食獵物。王新攝

  密雲水庫

  鳥島喜迎出生潮

鳥島上的鸕鶿一家。 馬岳攝

  密雲水庫鳥島近期迎來出生潮,鸕鶿、蒼鷺、大白鷺等鳥類雛鳥陸續破殼而出。預計到本月底,鳥島上破殼雛鳥累計將達4000余只。

  孟夏時節,密雲水庫碧波蕩漾,草木蔥蘢。走近位於水庫西南角的鳥島觀測點,就聽見對面鳥島上此起彼伏的鳥鳴聲。抬眼望去,鳥島上樹木枝杈間,數不清的鳥窩裏,毛茸茸的雛鳥正嗷嗷待哺,鳥爸鳥媽有的張開雙臂將雛鳥護在身下,有的在鳥巢附近盤旋,有的則俯衝到附近水面捕食,場面十分熱鬧。

  “2月我們巡視發現了一批蒼鷺飛抵鳥島,是今年首批回到鳥島的鳥類,拉開了候鳥回歸的序幕。”密雲水庫管理處水生態所水生態管護員孟子游介紹,三四月,鳥島上鳥類進入繁殖期,4月15日左右,發現了第一批破殼而出的雛鳥,五六月是雛鳥大規模孵化、破殼而出的階段。“預計從下月開始,幼鳥會跟着爸爸媽媽學習捕食,等到八九月候鳥開始向南遷徙的時候,它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生存技能,會一同南飛。”孟子游説。

  密雲水庫鳥島位於水庫西南部,面積約165畝,其中鳥巢分佈區域約佔83畝,近年來有大量鳥類在此棲息繁殖。

  密雲水庫管理處水生態所副所長王群介紹,鳥島上大約有2600余個鳥巢,成鳥約3000多只,“雛鳥陸續破殼而出,預計到這個月底,累計破殼的雛鳥能到4000多只,目前在鳥島上繁殖的主要是鸕鶿、蒼鷺、大白鷺這三種鳥類。”王群説,鳥類繁殖和育雛期間,水生態管護員會對鳥島進行重點保護,除必要情況,禁止一切無關人員上島。

  鳥是生態環境的“晴雨表”和“風向標”。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密雲水庫地區共發現、記錄鳥類235種。從2019年密雲水庫開展鳥類資源系統監測至2023年底,密雲水庫地區已累計增加45種鳥類。(記者 王天淇)

  翠湖濕地

  還沒巴掌大 你可真能飛

遠道而來的灰頭鹀。

  一隻沒有巴掌大的鳥兒有多能飛?昨天,記者從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鳥類環志工作站獲悉,在開展春季鳥類環志工作時,該站回收到一隻已經被環志的灰頭鹀(wú),環志信息顯示,它來自蒙古國。

  這只灰頭鹀看上去和麻雀差不多。灰頭鹀分佈於亞洲東部,我國東北及中部部分地區是它的繁殖區,長江以南是它的越冬區,在北京常見於較低海拔的林地及濕地草叢、葦叢等生境中,大多為旅鳥,也有少量越冬個體。

  “我們發現這只灰頭鹀已經被環志,右腳上佩戴着一隻金屬標誌環,我們向全國鳥類環志中心核查,它竟然來自蒙古國,是2022年9月27日在Khurkh鳥類環志站被環志的。”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鳥類環志工作站工作人員介紹,這只雌性灰頭鹀是北京市首次回收到其他國家環志的雀形目鳥種。這次回收,作為灰頭鹀遷徙動態的重要記錄,為研究該鳥種生態分佈及遷徙規律提供了可靠依據。

  翠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鳥類環志工作站自2014年成立以來,已環志到鳥類15目37科120種,截至2024年春季共有373隻鳥類被再次環志,包括棕頭鴉雀、銀喉長尾山雀、沼澤山雀、灰頭綠啄木鳥等。其中一隻雌性星頭啄木鳥,首次環志時間是2014年9月30日,2022年9月30日又被回收,是翠湖濕地目前從環志到回收時間最久的鳥。還有一隻雄性黃喉鹀,首次被環志是2015年10月15日,之後又分別在2017年10月、2019年12月被回收,可謂翠湖鳥類環志工作站的常客。“這些回收信息表明翠湖濕地公園內鳥類自然狀態生活良好,公園生物多樣性穩步提升,已成為許多候鳥越冬以及繁殖場所。”海淀濕地野保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記者 孫穎)

  (海淀區濕地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中心供圖)

 

【糾錯】 【責任編輯:陶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