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4月9日電(記者羅鑫)銅管樂器與琵琶齊奏;鋼琴與京劇“對話”;小提琴演繹京韻狂想曲……《中軸龍脈的鐘聲(交響篇)》音樂會6日晚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落幕。音樂會回溯古都悠久歷史、綿長文脈,呈現了北京中軸線上獨特的音樂律動。
北京中軸線始建於13世紀,被譽為古都“龍脈”、城市脊梁。
雄渾的鐘聲裏,音樂會拉開帷幕。在作曲家、指揮家譚盾的執棒下,銅管樂器奏響深邃的樂章,琵琶應聲而起、婉轉動人……這曲《北京中軸龍脈之鐘》是譚盾為北京中軸線專門創作的新作。其以鐘聲表現時辰的概念、叩響悠遠的歷史之門,在時光流轉間,連接過去與未來,表達着北京中軸線所獨有的建築與藝術語匯。
在這曲演出中,北京交響樂團與琵琶演奏家趙聰將銅管樂器、琵琶的特點演繹得淋漓盡致。

北京中軸線承載着深厚的戲曲文化。在《北京中軸龍脈之鐘》之後,京劇與鋼琴雙協奏曲《霸王別姬》上演,將傳統京劇《霸王別姬》中的曲牌與唱段作為創作源頭,由譚盾指揮,北京交響樂團樂手、荷蘭鋼琴家拉爾夫·拉特與京劇青衣肖迪共同演繹。
身着華麗戲服的“虞姬”格外引人注目,在唱念做打中與代表“項羽”的鋼琴演奏實現“對話”,將劇情一步步向前推進,實現中國戲曲表演、“西方樂器之王”演奏的美妙交融。
當音樂會進行到下半場時,身着紅色休閒西裝上衣、淺藍色牛仔褲的青年小提琴家湯蘇珊登&,在譚盾的 啟發下,她在演出中不拘一格地融入即興説唱、即興舞蹈等,與樂團共同演繹了狂想曲《京韻》。
壓軸曲目是交響詩《馬可·波羅到北京》。北京中軸線始建於元代,不僅彰顯了東方文明的智慧,而且見證了古都的對外交往歷史。壓軸曲目以四個樂章徐徐翻開時空的畫卷,試圖用音符來“翻譯”《馬可·波羅游記》。

為了展現西域音樂中對時辰與變奏的理解,譚盾尤其關注對吹奏樂器和弓弦樂器的運用,並要求適時用它們模仿西塔琴等撥弦樂器;以不同樂器的演奏代表辛辣的氣味或濃郁的香味,帶領觀眾想象馬可·波羅在古絲綢之路上穿越風格各異的市集;最後一個樂章描繪了馬可·波羅抵達元大都的情景,年輕旅行家對東方古國的敬仰之情在音符中得到充分體現。
北京中軸線對於譚盾來説並不陌生,在北京學習、生活、工作期間,他喜歡去什剎海、天壇等地感受北京中軸線厚重的歷史文化,也在對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進行學習和采風的過程中,創作了電影的主題音樂和配樂。
在譚盾看來,“中軸龍脈”上的建築、音樂等文化是北京這座城市的底蘊。譚盾説:“‘中軸龍脈’的文化源遠流長、後繼有人,在古老的北京,我們聽到了‘未來’。”
北京交響樂團團長李長軍説,北京交響樂團正在籌劃將這&音樂會帶到國外,讓更多人了解北京、了解北京中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