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早高峰,住在潮白河兩岸的上班族乘着疾馳的汽車和飛奔的高鐵往來東西,上演着“雙向奔赴”。
與很多人熟知的“北三縣-北京”上班路不同,反方向“北京-北三縣”也開始出現越來越多身影。五年來,兩地攜手合作210個項目,帶動産業落地、架橋通路、公共服務聯動,繪出更便捷的通勤圈,讓住在北京、工作在北三縣的人也變多了。
一條創新鏈聯動兩岸
從北京到廊坊北三縣上班的身影中就有李春安。自從成為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燕郊中心的執行主任,他上班的地方就從海淀變成了燕郊,每天都要驅車45公里到潮白河對岸。
當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培育的項目逐漸成熟,具備産業化條件時,當務之急便是尋找規模化生産空間。燕郊中心的定位之一正是産業加速基地。
最早從北京落地燕郊中心的三家企業中,納開科技公司脫胎於北京大學的研究團隊,是國內較早開展冷原子物理實驗的實驗小組之一,先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課題,聚焦量子實驗系統等産品的研發。這家公司去年剛剛成立,為推動研發成果的産業化,李春安立刻向團隊發出了邀請函。
“對於自主培育的企業,我們非常有感情,就積極引導他們來燕郊。”看到自主培育的項目扎根燕郊,他內心充滿成就感。燕郊與北京僅一水之隔,更適合這些總部和研發功能設在北京的企業;再加上燕郊在智能製造、生物醫藥、電子信息領域都有大量企業,産業基礎有利於這些企業發展。
潮白河西岸,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通州中心正在與燕郊中心聯動招商。兩邊聯署辦公,根據企業需求定制最優的落地方案,符合三河産業方向的項目落地三河,符合通州産業方向的企業落地通州。
明年底,燕郊中心超30萬平方米的創新基地就將落成,建成後將承接約100個企業開展中試放大和規模化生産。“屆時,備受關注的地鐵22號線也將通車運營,燕郊與北京的手會牽得更緊,産業與創新協作也會更緊密。”李春安充滿期待地説。
北京名醫帶着“秘方”出診
踏上同一條路的,還有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的主任醫師王彥剛。
他的另一個身份是三河市中醫醫院的“業務指導院長”。王彥剛是國家臨床脾胃病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無論在門診還是住院病房,都有慕名而來等着讓他號一號脈的患者。
去年5月,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與三河市政府簽約,專家正式進駐三河市中醫醫院。在選擇專家進駐三河前,醫院領導專門找王彥剛談話,問他願不願意到三河市“支援”。他很爽快就答應了:“我本來就是河北人,來支援家鄉是應該的,義不容辭!”
當時,王彥剛坐診的冶金院區剛剛全面開診,正是最需要醫療專家的時候。“燕郊這邊人口多,人員來自全國各地,病患也比較複雜,更需要好的醫療資源。”他特意帶來了一摞貼心的小紙條放在診桌上,上面寫着各種常見疾病所需要注意的飲食情況。這些都是他從醫幾十年積累下來的經驗,細化到哪些肉少吃、哪些菜多吃。患者走的時候帶上一張紙條,居家調養需注意的細節都有了。
鄧悅是王彥剛在三河市中醫醫院的學生。每次王彥剛出診的時候,她都要坐在一邊學習,説到關鍵的地方,她會立刻記下,“王老師號脈的時候甚至連患者愛喝什麼茶都能號出來。”
“業務指導院長”的頭等大事是幫助醫院把各個科室的臨床路徑捋順。當患者到醫院就診,醫生該如何診斷、該做哪些檢查、首選哪些藥物、幾天之後復查……這些診療規範均被王彥剛一一細化,提供給各個科室的醫生。即使是年輕的醫生,按照這一套診療路徑,也能很規範地救治患者。
廠通路平谷線加速建設
與李春安、王彥剛不同,唐宏每天要踩着施工浮橋往返潮白河兩岸好幾趟。他是廠通路潮白河大橋工程施工項目部書記,要為兩岸的上班族再架設一座橋。
這座橋,是兩岸居民一直期盼的。“這座橋已經等了很多年了,現在眼瞅着橋一點點架起來了!”住在廊坊大廠縣的陳勇家在潮白河東岸,一河之隔就是公司,每天只能沿着岸邊繞行幾公里,走此前修好的友誼大橋。
伴隨着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深入,廠通路加速從規劃變為現實。廠通路上的潮白河大橋北京段約佔三分之二、河北段約佔三分之一,工期僅有一年多的時間,預計今年建成。
讓唐宏和團隊犯難的是,橋梁結構體系複雜,拱橋斜角角度大,達到58度,在北京市大跨徑公路橋梁中尚屬首例;主橋下部結構涉水深度在最高洪水位時高達21米,是北京地區涉水最深的大跨徑普通公路橋梁。
為此,工程師們在廠通路潮白河大橋主橋的每個主墩承台下,都設置6根鑽孔灌注樁,直徑達到2.2米,每根樁的平均長度都超過60米,讓整座大橋更穩。“我們正在抓緊施工,為的就是盡快打通道路堵點,進一步便利兩地居民通勤出行。”唐宏算了一下,廠通路建成後,將使大廠縣和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距離縮短到5公里。
這幾年,通州區與北三縣之間,京唐城際鐵路通車運營,北京首條跨省市地鐵平谷線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區域內已建成跨界道路10條、跨潮白河橋梁5座,開通跨界公交、通勤定制快巴等20余條。(記者 曹政)
(原標題:便捷通勤助推産業協同區域融合 潮白河兩岸的“雙向奔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