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瞰京津冀十年新變|攜手共建:一個副中心“見證”10年協同之變-新華網
2024 02/25 08:48:02
來源:新華網

衛星瞰京津冀十年新變|攜手共建:一個副中心“見證”10年協同之變

字體:

  新華社北京2月24日電 天安門向東20余公里,北京城市副中心,一座“千年之城”蓄勢騰飛。  

  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從除夕到大年初八,通州人郭建華連著9天出門拍民俗活動,沒過癮。再過半年就70歲的他,常年一身衝鋒衣,每天背著十幾斤的器材走街串巷,連續多年在朋友圈更新美景大片。他拍攝的很多照片,展現了北京城市副中心的發展變化。

  自2014年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到2016年中央研究部署規劃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一係列頂層規劃以“釘釘子精神”扎實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逐步從最初的“打基礎、補短板,有序拉開城市框架”,上升到“立長遠、強功能、全面上臺階”的新階段。

  北京聚焦“以副輔主、主副共興”,北京市級行政辦公區一二期先後在城市副中心建成投用,市級機關兩批集中搬遷工作順利收官,61家北京市屬國企及下屬企業實現落戶,北京城市副中心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成效顯著。

  正如郭建華的“小鏡頭”,將新時代的“大變化”清晰展現在眼前一樣,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深刻地改變了“一座城”。可摸可觸的建設成果,使城市副中心不負北京新“一翼”的時代定位,也成為千年古都又一張靚麗的城市名片。  

  記者借助萬米高空拍攝的衛星圖片,展現了“千年之城”發展的十年蝶變。 

  千年運河北首、五河交匯處,曾經的棚戶區變身運河商務區。按照規劃要求,北京城市副中心重點培育和發展數字經濟、現代金融、先進制造、商務服務、文化旅遊、現代種業六大重點産業,運河商務區就是商務服務産業的承載區,也是疏解北京中心城商務功能、提升消費功能、集聚文化功能的重要空間載體。截至2024年1月,運河商務區共有注冊企業22944家,注冊資本金4929億元,已初步形成現代金融服務産業鏈和總部經濟發展態勢,成為北運河畔閃耀的經濟明珠。

  在北京城市副中心155平方公里核心區的最中央,原化工廠地塊沒有大搞商業開發,而是規劃面積達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綠心森林公園。這一巨大“城市綠肺”“活力空間”錨定了城市副中心藍綠交織的發展底色,也成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生動縮影。

  在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內,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築歷時4年多建設,于2023年12月集中向市民開放,已成為北京“網紅打卡地”。北京藝術中心“文化糧倉”大幕掀起,演出平均上座率超9成;北京城市圖書館“森林書苑”書香溢滿;北京大運河博物館“運河之舟”巨帆揚起,用珍貴文物沉浸式講述京杭大運河歷史變遷。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完善城市功能、強化文化資源供給、完善公共服務的標桿工程。

  作為世界第五個、亞洲第三個環球主題公園,北京環球度假區于2021年9月20日開園後迅速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文旅新地標。統計數據顯示,北京環球度假區2023年商圈客流量約1600萬人次,進入旅遊人數、營業收入高速增長通道。2023年,通州區規模以上文化、體育和娛樂業企業實現收入96.8億元,2013年以來年均增長60.7%。目前,通州區已逐步構建起集創意設計、原創藝術、演藝娛樂、休閒度假、主題旅遊、數字文旅、購物消費等功能為一體的文化旅遊全産業鏈條,正加緊謀劃北京環球影城主題公園二期、三期建設。

  北京市積極促進京津冀教育協同發展,提升北京城市副中心教育品質。在通州區范圍內新建中小學、幼兒園,新增4.3萬個優質學位,首都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通州校區)成立于2015年9月,立足于將原汁原味的優質教育資源帶到通州,在辦學理念、規章制度、管理模式、師資標準等方面均與附中本部一致。十年來,圍繞教育、醫療、養老、社保等公共服務的共建共用成果,讓當地群眾感受到獲得感。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建成後將成為亞洲最大的地下綜合交通樞紐。樞紐正式建成後,將成為連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大興國際機場、唐山和天津濱海新區以及雄安新區的重要紐帶,為京津冀地區人員出行提供更加多樣、便捷、舒適的換乘通道。目前,該樞紐主體工程土方完成度超過90%,各施工標段陸續轉入二次結構、設備安裝等施工,即將成為北京交通新門戶,城市副中心未來的交通中心。十年來,以北京、天津為核心樞紐,貫通河北各地市的全國性高速鐵路網已基本建成,京津冀區域內高鐵總裏程已經由2013年的1284公里增長到2624公里,實現了對區域內所有地級市的全覆蓋,京津冀地區“1小時交通圈”初具規模,“軌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基本成型。

  策劃:王明浩、丁錫國、李鳳雙

  監制:齊慧傑、鐘昊熹、涂銘、吳黎明、王文華

  統籌:于衛亞、程瑛、邵香雲、張濤、毛振華

  記者:張驍、郭宇靖

  遙感數據與技術支援:曾迎迎 郭超 郝樂怡 張柏陽

  海報:方金洋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媒體融合生産技術與係統國家重點實驗室

  新華社北京分社、天津分社、河北分社

  聯合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胡傲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