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記者劉雅萱 任彥逸)悠揚的樂曲中她們輕搖着蒲扇,舞動和顰笑間展現着中國女性的典雅和柔韌;“嘀嘀嘀”的發報聲穿透黑色舞幕,電台前的他表情無比堅毅,做好了訣別和戰鬥的準備……
12月13日晚,在國家大劇院,一場由上海歌舞團製作的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讓人們再次感受了以諜戰為題材的舞劇懸疑緊張又唯美動人的獨特魅力。
這部舞劇以中國共産黨上海地下情報工作者李白烈士為原型,2018年12月登&以來,至今已累計演出近600場。這部舞劇的“電波”為何能傳遍大江南北,經久不衰?憑藉什麼打動和“圈粉”了觀眾?
“沉浸式”體驗創新性表達,讓革命人物“重現”舞&
近年來,從《朱鹮》到《永不消逝的電波》,越來越多的舞劇贏得觀眾青睞,不少舞劇中畫面成為網友熱傳的“名場面”。
業界人士認為,與影視劇相比,全程沒有&詞、靠肢體語言抒情取勝的舞劇,能讓觀眾叫好又“叫座”的關鍵在於精湛的表演技藝,以及能通過視覺表意講好故事,讓觀眾審美的同時又調動智慧和情感,從而産生“沉浸式”體驗。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上海歌舞團供圖)
“在舞&上我感覺不是在表演,而是真正地回到了那個時代的生活。”舞劇中李俠(以李白為原型)的扮演者王佳俊告訴記者,“一直在思考如何帶給角色新生命,排演過程中並不輕鬆,有時候不知不覺大家就哭成一片了。”作為演員,只有把自己融進去,用眼用心用情地把故事帶出來,再傳遞給台下的觀眾,才是最好的。
據了解,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自2018年12月登&以來,足跡遍佈國內30多個省市自治區50座城市67個劇院,觀眾平均上座率超9成;還先後榮獲“文華大獎”和“五個一工程”獎。
如今新媒體時代,文藝創作百花齊放,文藝演出好戲連&。《永不消逝的電波》是如何在當下文藝創新的時代潮流中“出圈”的?
“除了導演大膽選擇紅色諜戰題材進行創排外,我們在演出模式、傳播方式和IP運營上做了不少創新探索。”上海歌舞團團長王延介紹説,該舞劇已實現“巡駐演”雙線並行的演出模式,目前受眾群體大多數還是年輕人,為了促進“電波”IP活化,探索劇場、影院觀影的“雙向互哺”,“在上海市委宣傳部的支持下,於今年7月1日開機的舞劇電影已完成拍攝,計劃於明年正式上映。”
立足當下還原歷史,引發觀眾對美和愛的共鳴
在舞劇演出現場,記者看到,不論是業界人士,還是舞劇愛好者,是白髮蒼蒼的老人,還是朝氣蓬勃的青年學生,他們神情都很專注,眼神裏透露着緊張、陶醉,有些人還不時擦拭眼角的淚水。
大二學生劉雨霏説,自己是第一次來看這部舞劇,看到網上的片段特別美,希望能帶給生活一些不一樣的感受。
記者發現,這部舞劇不僅圍繞諜戰故事展開敘事,用舞蹈演繹情報工作過程中的傳遞、獲取、犧牲等驚心動魄的情節,還將革命夫妻二人的日常生活情感通過“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流露出來,不少舞段環節之間,現場都報之以掌聲和敬意。
《漁光曲》是該舞劇的經典群舞片段:在柔和的燈光下,穿着旗袍的女人們時而踩着小板凳翩翩起舞,時而蹲着彎腰扇“爐火”,時而揮着蒲扇身姿搖曳……正如一位來自上海的觀眾所説:“歲月靜好的樣子太美了!從舞劇裏看到了在上海弄堂裏生活長大的自己。”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上海歌舞團供圖)
蘭芬的扮演者朱潔靜説,最開始並沒有太大意願出演這一角色,認為她只是一個平淡的“賢內助”,在不斷地成為“蘭芬”的過程中,才發現她的美是一種平凡的、帶有煙火氣息的勞動之美,值得傳遞給世間千千萬萬的女性。
舞劇中還有很多源於生活的細節。比如,夫妻間的相視一笑,撣撣身上的塵土,撩起鬢上的一絲白髮等讓人印象深刻。
“這些日常真實情感的鋪墊,讓人覺得革命烈士也是普通人,想到他為了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犧牲了自己,就忍不住流淚。”一位含淚離開現場的觀眾説,還會再來觀看。
“很多人都能在劇中找到自己喜歡的內容從而産生共鳴。”王延説,在兩個小時緊湊的時間和多元舞&空間裏,不少觀眾會覺得看不過癮,就會想再看看,觀演最多的一位劇迷看了50多次。
紅色主旋律賦能,“電波”傳遞的愛與信念永恒
近年來,有不少主旋律題材的文藝作品接連“火出圈”,備受觀眾喜愛。説起“永不消逝的電波”,可能有不少人會想起感動幾代人的紅色經典同名電影。
不少業界人士認為,根植於上海的紅色革命文化土壤,以“諜戰+舞劇”的全新形式,跨越時空演繹革命年代的愛情、友情,讓紅色題材與當下社會産生碰撞和對話,是讓這部舞劇經久不衰的“時代密碼”。
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劇照。(上海歌舞團供圖)
“長河無聲奔去,唯愛和信念永存”。在這部舞劇的劇裏劇外,還有一個關於演員之間傳遞“愛和信念”的故事。
在劇外的現實生活中,2019年的一次演出後,王佳俊向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2021年正式被發展為共産黨員,而介紹人就是朱潔靜。在劇裏的情節中,李俠介紹自己的妻子蘭芬入黨,結為革命伴侶。
劇裏,他們在革命的信念中碰撞出愛情,丈夫介紹妻子入黨;劇外,他們在事業中賡續黨的信念,“妻子”介紹“丈夫”入黨。
“當時,是用舞&上的桌椅辦了入黨儀式,接下來一場演出裏,帶着妻子入黨時,我不知怎麼就滿眼的淚水,那一刻真的非常激動,就像找到了愛和信念的共鳴。”王佳俊説。
上海歌舞團首席演員侯騰飛告訴記者,自己參演了150多場,印象最深的還是李俠犧牲前和妻子訣別的場景。“雖然時代在變,歷史在遠去,但希望通過‘80後’、‘90後’甚至‘00後’的演繹,將這份愛和信仰傳遞下去。”
在行政機關工作的“00”後張冰專程來看本次演出,她説,“12月13日是國家公祭日,在特別的日子裏,感受信仰的力量,很受鼓舞,希望‘電波’越來越好。”
“這部舞劇能讓年輕人喜歡,能讓老人們重新看到他們年輕時代偶像的身影,哪怕有一刻在和英雄高尚的靈魂對話,我們就知足了。”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導演韓真、周莉亞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