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軸線最南端的永定門(7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賀 攝
新華社北京9月6日電題:數字技術讓北京中軸線“活”起來
新華社記者王思遠 周乾憲
音樂聲起,神獸“鯤鵬”的形象出現在大屏幕上,帶領游客從永定門出發,一路向北至鐘鼓樓,緩緩“飛躍”北京中軸線。
從永定門到正陽門,樂聲委婉連綿;自正陽門至景山,旋律升騰跌宕;從景山到鐘鼓樓,是高潮後的餘音繞梁……一路上,游客們可俯瞰九重閶闔、碧瓦飛甍、流水石橋,在幾分鐘的時間內體驗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之旅。

從景山上向北眺望可以看到鼓樓(6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李鑫 攝
2日至6日,融合科技、文化與藝術的“最美中軸線”系列展陳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上亮相,一眾企業和文化單位競相推出新産品,以現代科技讓歷史積澱深厚的北京中軸線煥發新的活力。
北京中軸線全長7.8公里,雛形是元大都縱貫宮城中央的都城軸線。它象徵着“居中而知,以中為尊”的傳統文化理念,在七百餘年間猶如脊梁一般支撐着城市的發展。著名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曾説,“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由這條中軸的建立而産生”。
2012年,北京中軸線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去年,國家文物局研究確定推薦“北京中軸線”作為中國2024年世界文化遺産申遺項目。在緊鑼密鼓的申遺工作中,數字技術賦能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讓它在更多人眼中變得具體可感,活靈活現。
北京鯨世科技有限公司此次帶來了沉浸式互動體驗IP“那世山海·又見中軸”。這款産品的設計融合了北京中軸線和中國傳統文化《山海經》中的神獸“鯤鵬”的意象,採用多維度物聯網傳感環境為技術平台支撐,為體驗者帶來“虛實結合”的全景式觀看體驗。
據鯨世科技創始人兼首席科技執行官楊利堃介紹,該産品還支持實時交互功能,在體驗過程中,游客可以隨時揮動手臂,停下來查看相關文化知識的講解。
游客孫女士從小就很喜歡北京的古建築,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這些文物古跡在她心裏“串珠成鏈”,讓她對北京的歷史文化有了更濃厚的興趣,她計劃在以後的休息日慢慢按今天的“游覽”順序逐一實地打卡“中軸線”地標。
在服貿會上,游客還可以借助多媒體步道,“漫步”於“中軸線”長卷上;可以借助衛星遙感技術,在一室之間“看盡”北京中軸線實景;可以進入“聲音郵局”,掃碼打印手機照片,並選擇富有“中軸線”特色的晨鐘、暮鼓、鴿哨等音源為背景音,錄下自己想説的話,為親友製作一份有聲明信片……
“數字技術可以讓傳統文化變得更適應年輕人的喜好,增加其傳播的速度和力度。”楊利堃説,數字技術在文旅産業越來越廣泛的應用也是消費升級的一種體現。
今年8月,文化和旅游部下發通知公布第一批全國智慧旅游沉浸式體驗新空間培育試點名單,24個文博場館、休閒街區、主題公園、産業園區、旅游景區等入選。在消費需求和政策支持的推動下,數字科技將會越來越多地融合文化創意元素,讓游客深度參與互動體驗。
文化和旅游部産業發展司副司長陳貴貞指出,近年來,中國數字文旅産業發展進入快車道,數字文旅消費規模不斷擴大,數字內容供給日益豐富多元,數字內容用戶愈發廣泛,數字化不斷為中國文化産業和旅游産業賦能加力。
楊利堃&&,未來,“又見中軸”項目還將繼續升級,讓體驗者可以“進入”古建築內部,看到中國建築榫卯結構的巧妙,並聆聽建築背後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