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敕賜寺院到古建工匠營 500歲清化寺的前世今生-新華網
2023 09/01 15:19:37
來源:北京晚報

從敕賜寺院到古建工匠營 500歲清化寺的前世今生

字體:

  磁器口地鐵站西南角,有一座有500多年歷史的寺廟——清化寺,被稱作明代前期建築的“活化石”。如今,這裡成了一處“工匠營”,培養古建工藝技術人才、傳承工匠精神。

  清化寺大雄寶殿

  ■前世

  明代前期建築“活化石”

  從磁器口地鐵站西南角出來,朝西走,遠遠地就能望見古建的一角,這就是清化寺。跨入院內,一座氣勢恢宏的大雄寶殿映入眼簾。寶殿頂部是寬大的廡殿頂,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勾勒出屋頂的外形,垂脊弧度平緩、曲線優美,一端卷翹着,延伸向天空的方向。檐下鬥拱美觀大方,彩繪精美。

  “清化寺始建於明宣德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是明成祖朱棣的孫子朱瞻基的乳母捐資興建的,也是京城現存屈指可數的明代前期建築,堪稱明代前期建築的‘活化石’。新中國成立後,這裡曾是拉鏈廠,也是當年北京輕工業戰線上的一面紅旗。”京誠集團相關負責人武冠利説。2013年,清化寺被公布為東城區未核定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2017年前後,東城區對其進行了騰退和修繕,現存寺廟內保存基本完整的是大雄寶殿、天王殿。

  雖地處當年北京外城,但清化寺仍是寬敞的大廟院落。“不同於一般的寺廟,清化寺的建造等級頗高。您瞧,大雄寶殿的屋頂是北京外城罕見的廡殿頂建築。”武冠利解釋,廡殿頂是中國古建中等級頗高的屋頂形式,比清化寺的單檐廡殿頂等級再高的就是重檐廡殿頂,像故宮中的太和殿、保和殿。

  在修繕中,清化寺保留了不少“寶貝”。大雄寶殿旁曾立明代宋拯撰並書《敕賜清化寺鼎建寺宇碑》,20世紀60年代初,北京市拉鎖廠擴建生産時將這塊碑拆除,埋入地下。在修繕時,施工單位將它原址保護起來,如今就在大雄寶殿的東側,由於石碑是朝下掩埋的,因此上面的碑文仍保留着,成為清化寺的“身份證”。根據碑文,可知清化寺原有高大的院墻,佔地面積應包括今清華街5號院、9號院。按碑文“鐘鼓昕晡”,清化寺營建之初應有鐘鼓樓。

  此外,寺內還保留着康熙朝起居注官李仙根題記過的“大雄寶殿”匾額一方,與故宮太和殿琉璃瓦同款款識印記的黃琉璃勾頭瓦等,都保留在寺廟裏,向世人訴説着寺廟的前世故事。

  ■今生

  工匠營裏老師傅傳幫帶

  走進大雄寶殿,只見被保護起來的墻面四週展板上,擺放着一排排傳統木工、瓦工工具,殿中地面上,還有製作精美的小式五檁柁木結構模型,讓觀眾清晰地了解古建的內外結構。

  “我們長期服務於首都老城保護修繕,要在修繕中留住老房子的味道,老材料的使用、老構件的保護、老手藝的利用都非常重要。”京誠集團副總經理王永久説。2017年前後,東城區對清化寺進行了騰退和修繕,並將其作為工匠營,更好地培養古建工藝技術人才,深耕這一領域的實踐與技術傳承。

  繞場一圈,記者感覺工匠營儼然一個古建實操基地,木作工具展示區、柁木檁件展示實操區、古建知識教學區等錯落有致。木作工具展示區的墻面和展櫃中擺放的都是傳統工具,不但鋸、斧、刨、錘、尺、錛、鏟、鑿等一應俱全,還分門別類地標注了適用範圍和使用方法。柁木檁件展示實操區中,一組按1比2比例縮小的小式五檁柁木構件非常精緻,可以組裝搭建,也能非常直觀地了解建築構造、構件間尺寸關係。古建知識教學區中,有可供交流學習的古建模型和圖紙。

  2020年起,工匠營開設實操培訓課程,包括瓦作、木作、油漆、彩畫、水、電等幾大類課程,京誠集團邀請老工匠們入住,手把手地教新人。

  老木匠楊建宗擁有祖傳的木工手藝,熟練掌握古建修繕標準、規矩和方法,退休後受工匠營邀請,積極參與新人培養工作。30歲的王帥就是木作行當的新人。“我學過幾年木工,但進步有限。和其他學員跟着老師傅線下實操了幾次,從傳統木工工具使用到燕尾榫、門窗、隔扇的製作,再到柱子的墩接等,收穫非常大。”王帥説。

  被聘請回來的老工匠還有很多:瓦工出身的徐闖從業40多年,參與了東四北大街、平安大街等地的修繕保護工作,熟練掌握幹擺、絲縫、淌白等傳統砌築工藝;李祥啟從事水工工作30餘年,主要負責自來水管線、水錶的安裝及檢查維修,眼下他也積極向新人傳授經驗技術。

  自2021年成立以來,工匠營已邀請50余位專家學者及一線技術工人公開授課,參與人數達到2676人。

  清化寺工匠營迎來小學生

  ■傳承

  面向學生開門講古建

  工匠營不僅培養京誠集團內部的新人,工匠營今年3月還開設京誠工坊,面向大中小學生推出“木工坊”“彩畫室”“泥瓦間”三項研學課程,讓大孩子、小孩子們也能跟隨經驗豐富的工匠們,用雙手感受古建之美,讓傳統文化薪火相傳。

  今年夏天,43名來自北京城市學院傳統建築文化與技藝專業的大學生們走進工匠營,開展了為期4天、共30學時的“屋架模型的製作與安裝”課程學習。

  從圓構件的砍圓拋光、方構件的砍刨平直,到畫線、開榫、做卯,在木工專業匠師的指導下,斧、刨、尺、墨鬥等傳統木工工具輪番上手,一個個規定尺寸的構件及其榫卯躍然手中……在專業木工的帶領下,43名學生分成6組,協同合作完成了1比6比例的廣亮大門、金柱大門、蠻子門三套模型的製作。

  “屋架模型的製作與安裝,是我們專業的必修課,能來古建裏實地學習製作,學習老工匠的本領,對我們的專業技能提升很有幫助。”學生們&&。

  針對小孩子們,工匠營則採取學做結合、寓教於樂的授課方式,使受學者將傳統古建知識記入心中,將親手製作的傳統物件帶回家裏。

  彩畫是中國傳統建築上的裝飾畫,體現了建築的等級、功能,同時起到了保護木構件、填補木構件缺陷的重要作用。彩畫室的課程圍繞清化寺內各殿的彩畫展開,“清化寺內大雄寶殿門上的是等級最高的金龍和璽彩畫,此外還有旋子彩畫、蘇式彩畫、寶珠吉祥草彩畫和海墁彩畫。”工匠營講師張鑫拿着一幅幅彩畫樣式,現場教小學生們如何辨別不同的彩畫類型。

  在張鑫的帶領下,小學生們認識了繪製彩畫所使用的專業顏料、工具,了解了天花彩畫繪製的十二道工序,並現場體驗了“畫金龍”這一工序。大家小心翼翼地用筆尖描摹,親手體驗傳統工藝的魅力,感受薄薄紙張中所凝聚的匠心工藝。自2023年3月至今,工匠營已面向社會接納學員30余次,人數達到800餘人。

  “傳統建築營造手藝,是最需要保護和堅持的技術遺産。”京誠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永久説,不論是京誠集團自己的工匠,還是來工匠營學習的大中小學生們,都希望他們能有所收穫,將工匠營的培訓結果運用到實際項目中,為老城保護、古建保護作出貢獻。(記者 李瑤)

【糾錯】 【責任編輯:韓磊】